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创新创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创业能够正向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该结论在经历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据要素市场化在数字创新创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政府建设在数字创新创业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显示,与低创新创业水平省份相比,高创新创业水平省份数字创新创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与东北部、西部和中部相比,东部地区数字创新创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激发社会全域数字创新创业活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与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能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文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2012—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多个维度中,新质劳动对象的得分最高,这突显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2)Kernel密度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整体具备增长潜力,但区域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趋势面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热点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经济带,而川渝地区则是低值区域的集中地。(3)产业结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驱动因子进行两两交互作用之后对新质生产力的解释力度显著增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建议。
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一般均衡模型,本文从技能结构视角和行业结构视角剖析了异质性产业部门如何与技能劳动形成正向匹配效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技术互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直接效应;另一方面存在通过促进发明人才集聚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效应。此外,发明人才集聚相对显性比较优势对以上作用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互补对万亿俱乐部和G60科创走廊城市样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刺激作用更强;拓展分析表明,纵向技术互补显著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广延边际,横向技术互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约边际在统计意义上呈现负向关系,但能够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池扩充。鉴于此,本文围绕实施创新生态开源融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包含异质技能劳动力的贸易一般均衡模型,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RCEP扩大了大多数东部地区省份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中西部地区省份异质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则有所缩小;进一步的分解表明RCEP主要通过“好的不平等”扩大了异质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坏的不平等”的影响有限。当中国各省份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后,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异质技能劳动力收入差距由缩小变为扩大,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省份高技能密集型行业的国内销售有所增加。最后,同时考虑劳动力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化,降低高、低技能劳动力在不同省份间的迁移壁垒后,异质技能劳动力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表明削弱劳动力迁移壁垒是改善RCEP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的有效举措。
基于中国2000—2020年的五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门槛效应模型,从经济发展的“量”与“质”出发,探究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基准影响、作用机制及内在差异。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仅会抑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2)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是完全线性的,老龄化水平在未达到9.96%前其抑制作用并不存在;(3)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创新是人口老龄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而促进劳动要素投入则有助于削弱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抑制效应;(4)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城市空间区位与发展定位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建议正视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实施更积极的人口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员工人力资本积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熵权TOPSIS法和SBM-GML指数法分别测度数字经济和碳生产率的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整体上,中国的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的空间正相关性与集聚现象并存;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均有利于本地与邻地碳生产率的提升,并且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根据异质性检验可知,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比东部、西部地区更有利于促进本地碳生产率的提升,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比东部、中部地区更有利于促进邻地碳生产率的提升;第四,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以及能源减耗等促进了碳生产率的提升,其中技术创新所起的中介效应要高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消耗。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下,研究构建包含人工智能发展与微观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任务生产模型,考察了人工智能发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与微观主体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必然存在驱动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存在“人工智能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传导机制,在识别影响方向的同时探究了影响机理。结合命题的实证需要,采用A股上市企业数据开展大样本检验,基准回归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稳健性检验表明,基准回归检验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基准回归检验结论存在异质性干扰。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人工智能发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中介效应,引入工具变量后相关影响依然显著。最后,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视角,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