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08
  

  • 全选
    |
    共同富裕
  • 何琨玟a, 张文彬b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将可行能力理论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构建中国共同富裕理论内涵框架,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借助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区域差异与来源,采用Kernel估计与Markov链转移矩阵考察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运用三维矢量模型解构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07—2021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并呈现俱乐部收敛状态;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关联作用随时间跨度延长而减弱,同时,共同富裕水平的变化存在路径依赖性;功能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各要素的驱动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
  • 朱鹏华, 郑元桢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2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然而鲜有研究定量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本文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2—2021年30个省(区、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能显著地促进共同富裕,且省域的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结论依然稳健。文章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机制,发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共同富裕”两种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要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更加扎实地推动共同富裕。
  • 数字经济
  • 胡永浩, 胡南燕, 杨嘉乐, 武拉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4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乡村建设为畅通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文从要素双向流动视角出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融合纳入研究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其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能促进华东和中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但通过农村人才外流抑制西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其影响还受到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制约,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 张世斌, 杨肃昌, 毛科俊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60-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基本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在区域尺度上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趋势,在不同城市规模上呈“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依次递增趋势,“胡焕庸线”以东的城市和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其促进效应更大;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经济集聚、文化繁荣、绿色发展途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只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跨过中低水平阶段,才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结论为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城乡融合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
  • 张兆鹏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84-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基于201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基础上,从供给侧提升效应和需求侧改善效应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作用途径在于,数字经济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效提高劳动力流动强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数字经济能够洞察消费需求,催生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推动总体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形态演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区域一体化是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研究建议,要切实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加强区域数字化发展中的供需联动;要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加速产业链延伸与数实融合;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

  • 综合论坛
  • 郑重, 巴殿君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02-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并借助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新型消费内容在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各子系统中位列第一,其次为新型消费环境,再次为新型消费潜力,最后为新型消费方式;各地区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趋势。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强度、就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对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就业发展水平对中国新型消费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对外贸易强度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对此,要持续壮大新型消费发展规模、差异化推动新型消费发展、纵深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中国新型消费发展。

  • 安博文 , 许培源 , 黄寰 , 肖义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15-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观,构建包含社会经济维度、资源环境维度和绿色转型方式的生产系统,将该系统置于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框架利用全局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绩效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绩效偏低但增长势头强劲,绿色转型方式通过有效使用投入要素以提高整体系统绩效;全国范围内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绩效的空间差距较大但呈现β收敛特征,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空间差距波动幅度较大且离散趋势明显,中部地区历经低水平集中向高水平集中转变,西部地区历经对称分布向低水平集中转变;气温、湿度等自然气候因素会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绩效产生影响,产业升级、城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绩效,城镇化和教育水平的促进效果还存在水平异质性。

  • 张楠, 赵若迪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36-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贸易成本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区域市场分割促使企业产生“制度逃逸”。基于非对称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对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2005—2022年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发现,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抑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资源错配程度改善和国内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存在“制度逃逸”现象,与行政边界效应正相关;相较于成本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和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不同类型投资动因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省域市场间的资源配置优化是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机制,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仅在商品市场中有所表现。

  • 王克岭, 黄姝菡, 段玲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5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增进文化自信、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文旅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融合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效能不高等问题犹存,因此,深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成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评估方法、评估结果、推进机制等方面审视了文旅融合发展成效评估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现有的成效评估在理论体系上逐步完善,在评价方法上趋于多元化、在实证研究上数量不断增加,但对供给侧成效、需求侧主体评价及平衡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基于此,未来文旅融合发展成效评估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从动力表征视角研究供给成效提升;从质量表征视角研究需求合意性;从生态视角研究自然与人文平衡发展。拓展并深化上述领域的研究,将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产业经济
  • 陈天宇, 解学芳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65-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语境下,立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部性理论,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集聚缓解地区资源错配的具体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产业专业化集聚可以通过加强沿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分工来缓解地区资源错配,但却因“虹吸效应”加剧了邻近地区的资源错配;(2)文化产业多样化集聚可以通过激发差异性知识流动与共享来缓解地区资源错配,并通过跨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对邻近地区产生有效的空间溢出。从影响效果来看,多样化集聚效应已成为文化产业集聚缓解地区资源错配的主要机制;(3)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加剧了地区资源错配,但却通过刺激企业外迁的形式意外地缓解了邻近地区的资源错配;(4)进一步分析发现,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效果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优化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相关建议。
  • 刘键, 白素霞, 杨楠
    经济问题探索. 2024, 45(10): 180-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文化创意产业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技术。本文基于钻石模型,从技术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社会竞争力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而后基于数量化理论Ⅲ实证分析了主要国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总结了其生成式AI的技术优势,揭示了创新机制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算法厌恶、价值链低端锁定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建立“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国际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破解、解构算法厌恶的先进技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以数智要素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跨界融合创新的发展对策。研究结论适配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评价体系,为我国实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战略提供了产业发展的经验事实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