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 全选
    |
    专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 龚勤林, 陈 说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 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 “四个坚持” 的历史经验, 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 黄 惠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5-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各种思潮的交织进一步凸显了健全 “有为政府 + 有效市场” 机制的重要意义。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积极协调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如何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一些西方国家面对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 垄断和恶性竞争加剧而无能为力, 充分揭示了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危害。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很难实现有机统一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党—政府—市场” 三位一体机制是实现 “有为政府 + 有效市场” 的前提,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则是重要保障。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效路径就是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将政府监管与市场优势有效结合。
  • 韩柯子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26-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单元, 本文基于管理的基本要素, 从管理主体、 管理目标、 管理客体、 管理理念、 管理规范、 管理策略、 管理保障和管理环境等八个方面探索构建分析我国城市治理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 着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城市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分五个阶段解析百年来城市治理的变迁图景, 汲取城市治理百年来的正反经验, 着眼未来城市高效能治理, 提出推进城市治理多元化、 科学化、 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相关建议。
  • 宏观经济
  • 刘金全1a,1b, 申瑛琦1a, 张 龙2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37-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框架体系和内涵出发, 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指标, 基于 “内循环” 和 “外循环” 双重视角刻画新世纪以来 “双循环” 表征变量的趋势性走势、 波动特征及其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宏观表象, 进一步运用三变量内生 TVP - VAR 模型 “量化” 检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动态冲击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新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个别阶段的波动转折符合中国经济既有事实,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 “双循环” 表征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关联关系。 进一步计量检验发现,多重评价指标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对 “双循环” 表征变量产生负向影响, “外循环” 表现更为显著。
  • 陈 志1, 程承坪2, 封立涛2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47-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鲍莫尔成本病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因素, 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特点, 分析了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问题的机理: 一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 “特殊劳动力”, 直接替代劳动者从事服务业工作, 显著降低劳动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 二是通过 “人机融合” 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三是通过平台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服务业市场效率。 综合上述三种方式, 人工智能有助于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 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 采用 2010 - 2018 年中国 284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运用 GMM 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 生活性服务占比升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 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显著为负转为显著为正。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问题, 促进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 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黄姝菡1, 张 奎2, 谭永生3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58-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有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有助于实现供给需求的有效匹配, 有助于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看, 现行我国分配格局不能充分促进社会再生产循环畅通, 收入分配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需有效匹配, 中等收入群体结构不利于扩大内需, 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建设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通过加快完善初次分配、 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政策体系, 推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更好适应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 综合论坛
  • 汪明月1, 李颖明1,2, 王子彤2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67-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 然而还未形成统一的答案, 需要进行细化研究。 以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 及区域排污征收费为基础数据, 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包括环境规制对末端治理型绿色技术创新、 工艺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及能源节约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环境规制对企业各类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反映规制手段的有效性。 (2) 环境规制对末端治理型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是对工业废水减排的工艺改进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3) 区域能源结构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规制对能源节约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能源结构越低碳清洁, 排污费用作用效果越显著。 (4) 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部分绿色技术创新 (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 提高工业废水去除率) 之间呈 U 型关系。
  • 聂 雷1, 王圆圆1, 邵子南2, 吴延瑞3, 刘秀丽1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8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 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 论文以 10 个城市群 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 采用 SBM - Undesirable 模型, 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在此基础上, 构建面板 Tobit 模型, 考察了金融深化、 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在考虑 PM2􀆰 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 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 2003 - 2017 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 仅为 0􀆰 711, 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 低至 0􀆰 407。 (2) 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 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 “U” 形关系, 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据此, 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 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 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产业经济
  • 王晓蕾a, 王 玲a,b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94-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先从产业融合过程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又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熵权法分别测算了我国 2010 - 2019 年 31 个省市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 进一步地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两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应及其地区差异, 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研究表明,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伴随着两业技术、产品、 业务、 市场上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基于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 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 且不同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不同; 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产生正向的产业升级效应, 但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 其中东部、 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 邵 慰1,2, 吴婷莉1,3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12-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抢抓新工业革命机遇,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鼓励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那么这一转型是否有助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在理论分析智能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 248 个地级市智能化指数和中国工业 2006—2017 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 智能化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主要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 增强技术扩散、 提升人力资本积累这三个机制实现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 要素市场的发展能够增强智能化对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 本文研究明确了智能化发展水平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从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视角,为推动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关键词: 智能化;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素市场发展
  • 财政与金融
  • 周针竹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28-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传导效率背景下, 以货币政策作为切入点, 经由银行信贷、 资产负债表和资产价格渠道, 构建货币政策作用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逻辑框架, 并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货币政策经由各传导渠道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和偏离程度, 各传导渠道存在中介效应, 传导通畅程度不同。 公司性质和负债程度影响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作用, 以及传导渠道的中介效应。 不同类型主体对货币政策变动敏感度不同, 应针对其特征, 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实施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具体性措施, 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公司应改善内部环境, 在货币政策变动时保持各传导渠道畅通, 有效提高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效率。
  • 王先甲, 朱润洲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43-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币值变动以及资本跨境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成为影响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金融开放标志性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如何影响我国汇率稳定性? 本文选择新兴市场股市纳入 MSCI 作为金融市场开放性政策干预事件, 运用渐近性双重差分方法研究金融市场开放对汇率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 (1) 金融市场开放有利于新兴市场稳定汇率; (2) MSCI 指数上升同样有利于新兴市场稳定汇率; (3) 国际指数波动将带来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 金融市场开放能够稳定新兴市场国家汇率, 在金融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汇率波动将同时受到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加快市场开放及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对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加以防范。
  • 劳动经济
  • 徐少俊, 郑江淮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58-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就业升级和就业极化是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演进中的显著特征。 在中国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 信息化水平提升将如何作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本文首先以 19 个门类行业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变动现象, 发现中国在行业层面已经呈现出了就业极化与升级并存现象,然后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如何影响了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方向和影响效应, 并采用 31 个省 (市) 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效应受到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的调节作用, 表现为, 就业极化条件下, 信息化对技能溢价产生促进效应; 就业升级条件下, 信息化与技能溢价之间具有倒 U 型关系: 先促进了技能溢价, 后抑制了技能溢价。 本文研究对缓解劳动收入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孙 雪, 宋 宇, 赵培雅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2): 171-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 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 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 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 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 技术型及创业型, 并利用 2006 - 2019 年 30 个省份面板数据, 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结果表明:(1) 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 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 (2) 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 “路径依赖”。 (3) 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 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 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 (4) 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 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 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 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