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01
  

  • 全选
    |
    专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陈国福, 唐炎钊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内外双循环发展” 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为了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的作用关系, 本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1) 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脱钩状态, 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绝对脱钩状态; (2) 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均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推动作用。 (3) 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并且对外开放与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正向的交互影响; (4) 地方政府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本研究主要探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双循环驱动因素,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参考。
  • 综合论坛
  • 王一鸣, 王立夫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股价同步性” 自 2000 年被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 其实债券市场中同样也存在着 “同涨同跌” 的现象, 在 2017 年之前中国不同省份城投债信用利差具有高度同步性, 2017 年之后有所分化。 本文试图探究分化伴随的两个问题: 导致城投债信用利差分化的原因和决定不同省份城投债信用利差高低的因素。 本文首先基于结构化模型推出隐性担保预期和债券信用利差的函数关系, 隐性担保与显性担保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隐性担保存在于投资者预期之中, 本文将这种预期分解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预期。 通过梳理 2014 年底以来相关政策文件, 发现中央政府隐性担保预期由政策松紧程度所决定, 中央政府兜底预期的减弱使得投资者开始重视不同省份的特质信息,进而使得城投债信用利差分化。 将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分解为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 通过实证发现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越强, 城投债的信用利差越低, 担保能力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强于担保意愿。
  • 史梦昱a, 沈坤荣b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3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是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本文利用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 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 “U” 型影响, 对关联地区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也存在非线性 “U” 型空间溢出效应, 表现为由政策实施前期的 “虹吸效应” 转变为政策后期的 “扩散效应”。 人才引进政策工具中, 科研支持和税收优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 “U” 型非线性影响, 而住房保障则表现出正向线性关系。 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通过科技研发创新、 制度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途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 李优树1, 李福平1, 李 欣2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50-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2011 - 2017 年我国 269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产业升级的空间影响, 并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 结果表明: 环境规制、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同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但两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并不显著, 区域分析表明各地区因发展水平有所差异而导致产业结构对两者的反应呈现异质性。 数字普惠金融是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调节变量, 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在环境规制影响产业优化及高级化进程中产生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但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效应并不明显。 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存在显著的数字普惠金融门槛效应, 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阈值之后,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将更明显。
  • 李 静1,3, 舒伯阳1,2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6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反映旅游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和驱动因素的 Tobit 模型, 借助DEA 方法、 结合 Malmquist 指数测度了中部六省的旅游金融效率, 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旅游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化、 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从动态演化看, 整体上中部六省金融与旅游业间协同发展程度在不断加深, 但区域间差距在拉大; 纯技术效率指数显示中部六省间区域差异不大, 呈下降趋势, 从长期来看区域间差异有增大趋势; 规模效率指数和综合效率指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从空间格局看, 旅游金融效率指数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转移惰性, 且空间差异较为明显; 作为高敏感性行业, 旅游金融受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 从驱动因素看, 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便利程度和信贷规模因素对旅游金融指数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水平则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技术创新、 对外开放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刘 儒, 卫离东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7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政府竞争和产业集聚作为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考虑地区经济增长和减排效应入手, 采用全要素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 SBM - DEA 模型测算 2005 -2018 年中国 285 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 从空间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 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发现: 地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 且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 地方政府竞争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 产业集聚起到促进作用, 而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下, 地方政府竞争和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性。 因此, 应当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强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 以推动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刘 军a, 边志强b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92-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 构建了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和共享五大维度 37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利用熵权 TOPSIS 法测算了 2003 - 2018 年 115 个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使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指标障碍度进行了测度分析。 进一步, 从四大板块、 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分类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探讨, 并采用 Dagum 基尼系数刻画了发展差异及来源。 结果表明, 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 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五大维度发展差异较大,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不一;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环保力度、 提高创新产出、 加强对外开放和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但同时也是重要突破口; 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呈现逐步降低趋势, 区域间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 本文可为全面科学认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推动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产业经济
  • 马光明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12-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先进制造业当前正开始迅速发展, 但同时必须重视研究国内低端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途径。 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 将低端制造业区分为 “要素投入劳动密集外向型制造业”、 “有劳动密集环节的低增值率外向型制造业” 两大类, 并梳理展示了 2006 - 2019 年中国两类六种低端制造业的国内发展与区位转移情况, 发现第一类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完成由东部至中西部的国内转移过程, 而第二类低端制造业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与承接之中, 中西部省份发展相对于东部省市更快。 同期 31 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 当地劳动力越便宜、 城镇与女性人口比重越高、 能源成本越低, 越容易促进当地低端制造业发展。 分类检验则发现不同类型低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 中国应在适度对外投资低端制造业的同时, 通过国内转移优化配置与布局两类低端制造业, 保持一定程度低端制成品的生产能力与制造业部门的完整性。
  • 孙彦林a,b, 陈守东a,b, 吴业强b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34-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经济发展是经济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综合反映。 中国经济质量已发展至 “合理区间”, 但近年来已有所放缓。 TVAR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 经济质量处于 “合理区间” 时, 经济质量的波动风险与经济周期的 “减速器效应” 会对冲投资产业结构的 “加速器效应”, 且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间的负反馈循环会进一步抑制经济质量的提升。 随着投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 “脱钩” 现象的改善, 经济质量的波动风险将得到抑制, 稳定经济质量的政策成本将有所降低。 目前,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与非第三产业投资间已形成乘数效应。 但 2019 年以来的经济稳增长压力仍将持续, 需要以政策争时间,以时间换空间, 允许经济质量的暂时放缓以换取长期发展。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王莹, 施建淮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48-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伴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本文利用跨国数据, 研究贸易开放水平如何影响资本流动与实际汇率的关系。 结果显示:(1) 国际资本净流入促使实际汇率升值, 贸易保护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 (2) 区分资本流动的方向和类型, 资本流入 (出) 带来的汇率升 (贬) 值效应均被贸易保护放大,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两类资本流动上; (3) 世界贸易环境越好, 实施贸易保护对实际汇率的放大效应越明显。 本研究表明, 贸易自由化是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要条件, 改善贸易结构有助于缓解汇率波动。 本文为各国调控实际汇率波动、 协调对外开放政策和维护经济稳定等提供了参考。
  • 赵 赛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66-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 2007—2018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 64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 OFDI 的贸易效应, 考察了制度在 OFDI 的贸易效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 本文还对沿线国家按照地区和收入进行分组, 以检验制度在 OFDI 的贸易效应中所产生的异质性。 结果显示, OFDI 与贸易之间存在显著互补效应, 即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加能显著促进对外贸易的提高; 完善的制度能够促进贸易规模的上升, 随着东道国整体制度环境的改善, 预计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将有明显提升。 不过, 制度在OFDI 的贸易效应中起到了显著的阻碍作用, 即在制度薄弱的国家,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反而能带动贸易的增加; 在东南亚和西亚地区, 制度对 OFDI 的贸易效应产生了阻碍作用,在中东欧地区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制度均对 OFDI 的贸易效应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 在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 既需要发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还需要综合考虑东道国的制度环境, 达到投资和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熊理然1a,1c,2, 杜雯慧1a, 张一方1a,1b, 刘保强1a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3(1): 181-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结束以后, 东南亚地区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 “东盟中心地位” 作用, 正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合作收益的追求, 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格局。 本研究首先从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内部 “碎片状” 分割、 外向 “切割状” 分割和外力 “分化状” 分割三个方面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格局,然后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推拉模型, 解析了东南亚区域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形成机制, 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对 RCEP 的可能影响, 最后基于中国在东南亚地缘经济利益的最佳均衡目标, 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安排。 本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知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 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