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董 一 一1, 宋 宇1, 李朋林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复杂度是对生产结构的衡量, 生产是 “双循环” 的起点, 生产决定分配, 通过分析经济复杂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是寻求有效驱动 “双循环” 路径的关键。 本文从产品空间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 研究表明, 就全国而言, 经济复杂度的提升能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对扩大内需的支撑, 进而有利于 “双循环” 发展的推进。 地区和产品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 东部地区经济复杂度的提升能够产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 中西部地区还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由此区域生产结构性差异是造成 “双循环” 不畅的重要原因。 不同区域生产的高复杂度产品占有量存在显著差异, 引致较大的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严重阻碍着 “双循环” 的高效推进。
  • 樊轶侠, 徐 昊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和绿色化分别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 二者能否实现双轮协同驱动, 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已有文献提出我国 ICT (信息通信技术) 与能源消费呈现明显 “U” 型关系, 并且测度出 2014 年是 “能源回弹” 的拐点期, 本文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 利用我国2013 - 2017 年 30 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完整的数字经济指标和绿色 GDP 指数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 (1) 我国当前数字经济与经济绿色化之间确实符合 “倒 U 形” 曲线关系, 即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 经济绿色化水平会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同时数字经济与能源强度间呈现 U 形曲线关系, 表明 “能源回弹效应” 是构成 “倒 U 形” 约束的主要原因; (2) 数字经济引致的收入效应和对电力消费依赖性偏高是导致能源回弹的主要原因, 当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外延式扩张为主, “干中学” 效应并不明显, 数字资本的规模式扩张不仅没有实现要素创新与能源需求的有效替代, 反而还固化了既有的能源消费模式, 加剧能源回弹效应,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居民数字素养教育项目的扶持力度, 弥补数字鸿沟; (3) 随着 “流量红利” 逐步见底, 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带来的能源回弹效应凸显, 而产业数字化红利尚待挖掘。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朱诗怡1a, 张 凯1b, 胡昕霖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30-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 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 以技术市场成交额为表征的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反映了区域科技研发及应用转化水平, 其存在究竟能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又是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通过 SPCA 方法计算得到 2007 - 2019 年 30 个省市区经济高质量得分, 以此为基础构建面板数据以考察技术市场对经济高质量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结果表明, 技术市场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可以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经济两条中介路径间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 通过门槛检验发现, 随着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其对经济高质量的助益呈增强趋势。 为此, 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完善技术市场,进而助推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 孙 婷, 卞学字, 张明志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4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动能, 本研究在统一的 CES 生产函数框架内, 以要素匹配质量为研究切入点, 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以探讨扭转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新思路。 为分析其内在传导机制, 探索要素匹配质量的 “黑箱”, 我们以技术匹配指数和技术合意结构为要素匹配质量的代理指标, 借助核密度函数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 在合理的质量匹配区间内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 但在其他取值区间内则不利于 TFP 提升。 且通过面板门槛检验可知, 在不同取值区间内, 要素价格扭曲通过改变要素匹配质量、 进而使其对 TFP 的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 甚至发生逆转。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 提升资本与劳动力匹配质量、 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综合论坛
  • 宋德勇, 毕道俊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5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我国 285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首先对环境规制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进行验证, 其次借助面板门槛模型说明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创新路径选择下环境规制就业效应的变动情况, 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的具体作用进行说明。 研究显示: (1) 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 当环境规制与就业同处于上升阶段时环保与就业的 “双重红利” 能够实现。 (2) 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技术创新门槛, 当技术创新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并不断提高时, 环境标准的提升方能带动就业增长。 (3) 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但环境规制下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影响甚微, 而自主创新能够有效实现环保与就业的 “双重红利”。 因此, 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赢, 需在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的同时,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尤其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就业增长。
  • 吴学榕1, 杨奇明2, 俞 宁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67-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CHNS 调查构建跨越 25 年父代与子代匹配的样本数据, 探讨 20 世纪末各层次教育扩张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变动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教育扩张并未立刻带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上升。 与未受教育扩张影响的 70 后群体相比, 80 后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大幅下降。 原因是父代收入对子代教育的影响反较教育扩张前大幅上升, 且教育回报上升进一步放大其对代际收入流动的不利影响。 (2) 父代收入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及代际收入弹性在教育扩张之后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 “倒 U” 型变化趋势。 1981 - 1985 年出生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与代际收入弹性均最高, 1986 - 1991 年出生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下降而代际收入流动性显著上升。 (3) 教育机会随后的均等化是代际收入流动性最终上升的推动因素。 更广泛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劳动力市场中不公平问题的减少, 能进一步发挥教育扩张的公平效应。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陈若愚1,2, 张 莹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7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影响。 在分析金融集聚促进创新扩散具有融资支持、 信息传递、 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基础上,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将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 2006 - 2018 年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 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 结果表明: 第一, 总体来看, 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主要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促进区域创新扩散。 第二, 从金融各子行业角度来看, 长三角地区保险业集聚有利于创新扩散, 且作用机制全面、 成效显著; 证券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显著, 甚至抑制了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创新; 银行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呈现积极影响, 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机制发挥作用的。 第三, 从空间效应角度来看, 长三角地区创新腹地金融集聚的本地发展效应要弱于创新极地的空间溢出效应, 创新扩散更多通过跨地市的空间转移完成。
  • 张茂榆1, 冯 豪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87-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使用 2006 -2015 年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以及成渝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地级市数据, 计算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经济质量, 利用断点回归从双维度考察了城市群政策效应。 研究发现: 城市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及转型, 在保证经济稳步提升的前提下, 进一步通过区域一体化、 绿色发展等内在路径发挥政策效应。 此外, 应针对珠三角 “畸重畸轻”、 长三角和京津冀 “稳中求进”、 成渝潜力尚待释放的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 总体上, 我国应适应城市群为主的空间形式, 以交通、 产业、 环境等为中间渠道, 形成 “大城市为主, 多管齐下, 因地制宜” 的驱动模式, 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范红忠1, 王 馗1, 胡 峰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03-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 2003 - 2018 年国际各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跨国面板数据, 考察了以中国为代表的 “南南投资” 和以美国为代表的 “北南投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 给定其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事实, 对同时期同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 来自中国的投资比美国投资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方面更具优势。 总体而言, 中国 OFDI 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 短期内, 中国 OFDI 通过资本积累、 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渠道影响东道国经济发展。 异质性分析发现, 中国 OFDI 的经济增长效果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 而对于其他区域的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部门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检验作用机制发现, 相较于美国而言,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适度的技术距离有助于当地技术水平的提升, 中国 OFDI 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 陈 虹, 王 蓓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17-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增加值贸易理论扩展到产业领域, 分别对 2000 - 2017 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化、 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测度和现状分析, 再利用系统 GMM 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化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理。 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组的实证结果都表明,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化能够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该种影响通过提升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降低成本而发挥, 并且对金融和信息服务化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程度更大。 最后, 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政策建议。
  • 产业经济
  • 程 倩, 田 晖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30-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 2002 - 2018 年中国与 78 个样本国制造业贸易的面板数据, 从规模、 结构、 效率层面实证分析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 并以创新的中介效应为切入点, 厘清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 进一步将创新划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 考察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根本途径。 研究表明: ①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是非线性, 在规模层面为 “U 型” 影响, 在结构和效率层面为 “倒 U 型” 影响; ②创新在进口竞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关系间发挥了中介效应, 在规模和结构层面为部分中介, 在效率层面为完全中介; ③模仿创新是进口竞争影响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结构发展的的中介变量, 而自主创新是进口竞争影响中国制造业规模、 结构和效率的的中介变量。
  • 刘鑫鑫, 惠 宁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43-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技术创新模式视角切入, 基于 2006 - 2018 年 30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多维度考察了互联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 结果显示: 互联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其中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甚。 同时, 互联网能够通过引进高端技术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而模仿创新却不能成为互联网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 互联网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正向的 “N” 型非线性特征, 而且两者之间的非线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门槛约束, 在技术引进、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影响下, 两者分别呈现倒 “U” 型、 倒 “U” 型和边际效率递增的规律。
  • 王嘉丽1,2, 宋 林1, 张夏恒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56-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通过整理 2015 - 2019 年 31 个省域面板数据, 测算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在不同区域集聚程度、 创新效率, 分析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对其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全国范围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对区域综合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人均受教育程度、 科研投入可显著提升创新效率, 政府财政支出对创新效率存在 “挤出” 效应。 因此, 应加大电子商务产业集聚,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机制, 强化东、 中、 西部城市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 建议各区域政府采取不同的差异性激励政策, 因地施政, 以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创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 财政与金融
  • 宋颜群1, 胡浩然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66-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中国财政体系整体 (养老金、 所得税、 间接税、 政府转移支付、 医保报销、 公共服务) 的再分配 效 应、 再 分 配 相 对 贡 献 及 减 贫 效 应 研 究 不 够。 本 文 使 用 2017 年 中 国 家 庭 金 融 调 查 数 据 库(CHFS2017), 研究了中国财政体系的再分配效应、 再分配相对贡献及减贫效应。 结果发现: (1) 中国的财政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不平等和减少贫困; (2) 其中, 养老金的再分配效应和减贫效应最大, 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 第三是公共服务; (3) 所得税体系、 间接税体系以及医保报销系统不仅不能缓解贫困反而加重了贫困; (4) 公共服务对收入再分配正向效应的标准化相对贡献最大, 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 第三是医保报销, 最后是养老金, 所得税与间接税的标准化相对贡献为负, 其中间接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巨大。中国政府应当不断完善财政体系, 以提高各项财政工具的再分配效应与减贫效应。
  • 申 洋, 郭俊华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9): 179-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 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区分财政横向与纵向失衡, 对财政体制失衡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 并基于 2003 - 2018 年277 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体制失衡对环境污染的效应与作用渠道。 研究表明: 财政横向与纵向失衡均可以加剧环境污染, 且这一效应在中、 西部城市与资源型城市更加显著。 财政横向失衡不能通过环境规制效应但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加剧环境污染, 财政纵向失衡可以通过环境规制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加剧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