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刘金全a,b, 王国志b, 付卫艳b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我国1992 年1 月 - 2020 年6 月的宏观经济数据, 运用马尔可夫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度 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 同时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将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期和收缩期, 并采用 SV - TVP - VAR 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冲击与经济周期阶段性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 (1) 财 政政策冲击对投资、 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在短期和中期内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 但长期效应比较平稳且微弱; (2) 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具有非线性效应, 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的财政政策冲击对投资、 消费和产出的冲击具 有 “凯恩斯效应”, 但在某些特定时段则存在 “非凯恩斯效应”; (3) 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存在非对称性效应, 即财政政策冲击在经济紧缩期的调控效果要明显好于经济扩张期。 因此, 在经济下行期间还需要维持积极财 政政策调控。
  • 张莉娜, 吕祥伟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 2007 - 2017 年 26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从线性、 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角度对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劳动力流动和财政分权均促进了经济增长, 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 表明从总体上来说, 财政分权抑制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但以上结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根据地区的差异和城市竞争力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 就门槛回归的结果来看, 随着财政分权和暂住人口数的增加,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出 “倒 U” 型趋势。
  • 耿献辉1, 伍茜蓉1, 赵 文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30-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算了我国 1998 - 2017 年间由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 将总体损失分别分解为省内与省际要素市场扭曲、 各类要素市场扭曲。 研究发现: 样本期内, 当要素配置达到效率最优水平时, 总体经济效率平均将提升 88􀆰 12% 。 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呈现出先下降, 至金融危机后显著加重的趋势, 这种逆转趋势主要归因于省际劳动与土地要素错配程度的增加, 省内要素市场错配造成的扭曲效应则保持相当稳定。 从具体要素市场来看, 改善资本、 劳动、 土地配置分别可使经济效率平均提升 9􀆰 93% 、 16􀆰 55% 、15􀆰 55% 。 短期内缓解城乡二元结构、 削弱市场垄断势力是改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重要渠道; 长期策略中,增加地区建设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 符建华, 曹晓晨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4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厘清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我国 2009 - 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 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并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 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 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 第二、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也会对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 从影响渠道上来看, 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会减少劳动力供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 给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综合论坛
  • 王 轶1, 孙鲲鹏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56-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 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企业的信息环境和决策行为。 本文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取得 2011 - 2018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百度指数与股吧发帖数等数据并构建实证模型, 旨在研究互联网关注度对于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企业税收遵从度与企业受到互联网关注的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即企业所受到的更多的互联网关注有助于提升企业税收遵从。 同时网络评价越负面、 企业所在地的税收征管强度越高, 网络关注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本文的结果表明,互联网关注可以起到规范企业税务行为、 提升企业税收遵从度的作用, 充实了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因素以及互联网媒体作用方面的相关文献, 并为我国的税收征管实践提供了有效政策参照。
  • 孔 悦1, 王云松2, 焦宇靖3, 彭定洪4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7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补贴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社会福利。 本文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出发, 将政府补贴、 生态环境改善程度、 市场结构、 技术溢出性、 绿色创新等纳入到古诺模型当中, 使用三阶段博弈方法, 得出逆向归纳子博弈完美均衡解, 进一步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研究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研究发现: 政府补贴与环境改善程度之间呈正向关系; 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使得新能源企业数量与绿色 R&D 投入之间呈现不同的关系; 环境改善程度较高时, 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反之, 两者则呈反向关系; 政府补贴会随技术溢出效应提高而提高; 环境改善程度、 技术溢出效应正向递增地影响新能源企业的创新及产出; 企业数量、 创新效率对单位产品新能源效能的影响是复杂的, 而单位产品新能源效能随技术溢出效应增加而增加; 无论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当环境改善程度较高时, 新能源企业数量与绿色创新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 当环境改善程度较低时, 新能源企业数量与绿色创新之间呈波动关系, 创新效率越高, 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投入越低, 技术溢出性越高、 市场规模越大, 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投入越高。关键词: 古诺竞争; 政府补贴; 绿色创新; 环境改善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梁 琦, 肖素萍, 李梦欣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8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作为新技术革命引致的新经济形态, 能够通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有效促进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 以 2011 - 2018 年中国 285 个城市为样本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 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率, 这一结论在进行变量替换、 分阶段回归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2) 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提升效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呈现中部最高、 东部次之、 西部最低的不平衡空间结构特征。 (3) 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率提升的中介传导路径, 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 郑晓舟a, 郭 晗a, 卢山冰a,b, 胡先功c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93-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 132 个城市样本, 构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多指标评价体系, 借助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Dagum(基尼系数) 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的区域特征、 差异性及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 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 但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 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总体呈 “先上升, 后下降” 的发展趋势, 绝大多数城市群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 仅辽中南城市群和 31 个城市出现下降;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 成渝城市群由初级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 辽中南城市群始终处于中级协调阶段, 其余八大城市群均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 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仅有 7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下降; 超变密度是城市群总体差异的根源, 其次是城市群内部差异, 而城市群间差异最小; 环境规制各微观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 而多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微观指标对环境规制的驱动力较为强大、 均衡。 文章在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劳动经济
  • 赵新宇a,b, 郑国强a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1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指数, 从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双重视角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倒 “V” 型变化特征。 劳动力配置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均会显著抑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并且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 (TP) 上。 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劳动力市场扭曲会通过人才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抑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 随着户籍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的改善,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将得以缓解。
  • 张军涛a, 游 斌a, 朱 悦b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25-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本文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 基于 1989 ~ 2018 年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面板数据, 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SDM) 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效应进行回归分析; 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具体渠道。 研究发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全国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为显著的抑制作用, 而东部、 中部和东北地区则体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经济增长渠道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间接影响具有 “先抑制后促进” 的变化特征,全国及中部、 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介效应仍处于抑制阶段, 而东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已经发挥促进作用。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蒋帝文1,2, 张建鹏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3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 基于后向关联调节效应研究了国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 首先, 由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限制相对较多, 相比德国、 日本以及韩国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关联度较低; 其次, 实证结果表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增长, 但中国制造业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关联对该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最后, 基于异质性研究发现, 后向关联的调节效应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 重工业样本中最为显著。 结合研究结论本文认为, 在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 中国制造业或随着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度的提高而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 李 敏, 于津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5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 2006 - 2017 年 60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 系统 GMM 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 “U” 型关系, 就全样本而言, 有 60% 以上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未达到拐点; 异质性检验表明, 这种倒 “U” 型关系在非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更为显著。 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 公路基础设施便利化在拐点前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收入不平等呈正相关关系, 在达到拐点后通过降低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对收入不平等产生负相关影响; 铁路基础设施在达到拐点前通过降低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与收入不平等呈负相关, 但城市化不是其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中介。
  • 财政与金融
  • 张晓云, 贺 川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62-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放缓、 大规模减税降费、 叠加外部冲击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断攀升, 财政压力可能通过生产性财政支出、 资源支持等政策变量, 对辖区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杠杆率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 2007 -2019 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板数据, 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杠杆率调整与财政压力的关系, 进而得出如下结论: 财政压力逐年上升提高了投融资平台企业杠杆率; 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 土地出让等行为对财政压力与企业杠杆率调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 中等财政压力区间下对杠杆率调节更显著; 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 重大财税政策冲击后, 财力较弱区域的投融资平台企业杠杆率和破产风险上升更多。 本文所研究问题有助于通过治理政府财政压力, 调整地方政府行为, 更好地助力企业稳杠杆、 控风险。
  • 张 云1, 刘帅光1, 李宝伟1, 王壬玚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73-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 银行挤兑再度成为经济学讨论热点。 本文梳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关银行挤兑理论的两大学说以及理论模型, 从源头分析银行挤兑的内在原因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1) 银行挤兑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错配, 当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其短期资产价值时, 挤兑就有可能发生; (2) 银行挤兑危机的防范政策上以存款保险制度、 流动性供应以及资本金管制为主。 这三项政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其通过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及对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了挤兑风险,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将来如何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挤兑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持。
  • 褚翠翠, 佟孟华, 李 洋, 费 威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6): 179-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探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文章利用2011 - 2018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而且在三种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下结论依旧成立; 进一步研究发现,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本省经济增长, 但是对临近省份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 此外, 结构分析表明覆盖广度、 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服务支持程度均能有效促进本省经济增长, 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