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5-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林 婷1, 谌仁俊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献忽略了经济主体对实现 “促增长” 和 “保环境” 两大目标的权衡过程, 尚未有文献对实现双目标意愿及其所决定的环境规制水平进行量化。 本文基于 1998 - 2015 年 30 个省市面板数据, 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经济主体对实现 “促增长” 和 “保环境” 两大目标的意愿及其动态变化, 得到了实际的环境规制水平。 研究发现在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绩效下对实现 “促增长” 目标具有更强烈的意愿, 地区环境规制水平不高, 而公众愈发强烈的环保意愿使得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效果初步显现并呈上升趋势。 分地区来看, 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对实现 “保环境” 目标具有更强的意愿, 因此环境规制水平最高, 中部地区公众参与效应更强。 比较不同环境规制工具, 本文发现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水平最高, 其次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表现最差, 此外源头防治强度大于末端治理。
  • 齐红倩a,b, 杨 燕b, 刘 岩b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7-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 “全面二孩” 政策的实施, 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转变, 由此对地方财政负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人口抚养比对地方财政负担的影响, 利用我国 2002 - 2019 年省际面板数据 (不含港澳台), 以间接税负作为门限变量, 构建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 实证研究人口抚养比对地方财政负担影响的非线性特征。 结果显示, 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不同间接税负水平下对地方财政负担产生不同的影响, 少儿抚养比呈现由负向转为正向的 “倒 L” 型关系, 而老年抚养比则呈现由正向转为负向的 “L” 型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 间接税负水平和人口抚养比通过调整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资源配置影响地方财政负担水平。 因此, 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而生育率不高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应如何因地制宜地配套少儿和老年抚养方面的财政政策, 并依据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间接税负水平, 是实现人口抚养比与地方财政良性运行关系的关键。
  • 孙群力, 周 镖, 余 丹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26-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 对我国 30 个省市区在 2007 - 2017 年区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 并通过 Kernel 密度估计和 Dagum 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分析我国城乡融合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最后使用 σ - 收敛模型、 绝对 β - 收敛模型和条件 β - 收敛模型检验城乡融合水平的收敛性特征。 结果表明, 我国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但是提升的速度开始放缓, 并且区域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 我国城乡融合水平差异在全国层面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 但是东部地区分化加大,西部地区处在不断缩小之中, 中部地区差异最小, 城乡融合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地区间的差异贡献的。 从 σ - 收敛性来看, 东部地区变异系数不断波动, 缺乏 σ - 收敛, 中部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变异系数有上升趋势,没有 σ - 收敛, 西部地区存在 σ - 收敛。 从 β - 收敛性来看, 全国和地区层面都存在显著的 β - 收敛, 不管是绝对 β - 收敛还是条件 β - 收敛, 收敛的速度都是 “中部 > 东部 > 西部”, 说明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在追赶东部和中部地区, 而中部和东部的差异越来越大。
  • 综合论坛
  • 司秋利1, 张 涛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3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CHFS) 微观数据, 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和 Oaxaca - Blinder分解法研究教育回报、 户籍歧视与城乡工资差距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教育不仅呈现 “马太效应”, 各学历的教育收益率随收入呈现弱 N 型上升趋势, 高等教育对中等以上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贡献显著; 教育也呈现 “公平效应”, 高等教育有助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农村居民突破户籍限制, 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收益率, 显著减小中等收入以下群体的城乡工资差距; 教育程度越高, 工资收入差距越大, 所受的户籍歧视越小; 教育兼具 “马太效应” 和 “公平效应”, 高等教育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收益率, 减弱户籍歧视。 政府应加强和重视农村教育投资, 为农村居民提供上升通道, 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 齐美虎1, 王 涵2, 徐 杰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49-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扶贫是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绩效评估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科学评估精准扶贫的医疗保障政策效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 2010 -2018 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 55 个县 (市、 区) 和云南省其余 30 个非贫困县 (市、 区) 的面板数据,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检验精准扶贫对滇西边境山区的医疗保障发展的政策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 精准扶贫显著提高了滇西边境山区医疗保障发展水平和能力, 且政策效果随时间逐步增强, 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进一步验证了实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谢朝晖1, 李 橙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60-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 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消费者也处于从 “勤俭持家” 到 “适度享受” 的转变过程。 本文认为消费信贷能够有效的促进这一过程的转变, 主要体现为其对消费结构和对消费习惯的影响。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论证了消费信贷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文利用支出弹性和马歇尔需求弹性测算刻画了我国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消费降级”、 “中产穷人” 等问题。 同时进一步的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PSTR) 以消费信贷水平为转换变量, 论证了消费信贷的增长能够增加消费水平, 放宽流动性约束以及改善消费习惯。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邓宗豪, 黄 勤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7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 中国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本文选取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 27 个制造业 2 位数行业面板数据, 验证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 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为非线性的 N 型关系; 在西部地区,对于不同的污染物排放, 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不同; 环境规制、 外商直接投资等外部因素对西部地区制造业污染排放影响不显著。 基于上述结论, 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促进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制造业集聚发展, 从制造业行业结构出发, 进行调整优化, 实现节能减排; 针对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环境政策设计要适合本地区情况, 同时注意环保意识培养; 制造业发展中引进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要选择能有效带动节能减排的项目。
  • 叶堂林, 李国梁, 梁新若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84-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黑天鹅” 和 “灰犀牛” 等事件让人们意识到经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 尤其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 经济韧性已成为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的三大重要指导理念之一。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切入, 选取了 2001 - 2018 年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相关数据, 探讨了基于空间邻近性形成的社会资本和基于行业商会协会形成的社会资本对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影响效果。 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发挥作用, 原始类型社会资本只能在小范围发挥作用, 随着辐射的空间范围扩大, 社会资本的类型向着高级形态演进。 在城市群的空间尺度下, 基于空间邻近性形成的社会资本并不是影响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 行业协会商会等类型的社会资本能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生产关系网络, 进而增强整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
  • 产业经济
  • 李 展1, 崔 雪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95-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 KLEMS 方法和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 分析中国农业在 1980 - 2016 年间的 KLEMS型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变动情况。 结果表明: (1) 基于总产出生产函数的 KLEMS - TFP 在整个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为 1􀆰 74% , 对总产出的增长贡献为 30􀆰 53% ; (2) 中间投入和 TFP 是农业总产出增长的两大动力来源, 中间投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材料投入的增长, 而不是以信息、 技术和知识等为主的服务投入的增长, 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增长模式的转变, 也不利于释放出富余劳动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3) 基于双平减方法的农业增加值增长波动性较大, 原因可能在于所用价格指数更能真实反映投入要素的价格波动。 高估产出增长并低估投入增长是造成现有研究高估农业 TFP 增长率的主要原因。
  • 张彦彦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08-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从投入产出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 就业创造力和环境竞争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运用熵值法测度 1997 - 2017 年我国 30 个省份的产业升级指数; 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测度影响我国产业升级地区差异的单项指标和排名前两位的分类指标。 测度结果表明: 1997 - 2017 年我国产业升级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但地区间产业升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投入产出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是我国各省份产业升级存在动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 我国可在适当放松信贷管制的基础上, 给予产业投资优惠政策和创新研发补贴, 以改善产业的投入产出和创新产出能力, 提高地区产业升级水平。
  • 刘德学, 吴旭梅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24-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跨国面板数据模型, 从互联网发展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考察互联网对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 研究发现: (1) 互联网发展数量和质量均能显著提高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但两者作用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互联网质量提升的作用效果更强。 (2) 机制检验表明, 通过降低交易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是互联网发展促进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路径。 (3) 互联网发展对交易环节多、 信息技术密集度高的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在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互联网发展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正相关, 而在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只对互联网质量敏感。 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 更好地促进服务业发展及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参考。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赵儒煜, 聂逯松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36-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国际贸易冲击的影响是有效推动形成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文章引入国际贸易冲击因素, 构建开放经济下的新凯恩斯 DSGE 模型和 TVP - VAR 模型就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理论模拟和实证检验。 结果发现: 负向的国际贸易冲击导致我国产出下降、 通货膨胀率上升、 消费下降和汇率贬值; 国际贸易冲击对产出、 消费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对汇率仅具有短期冲击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对外依存度下降以及经济增长韧性的提升, 国际贸易冲击对各变量的影响强度均有所下降。 应加快形成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短期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力度, 长期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 吴艳秋1,2, 张曙霄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46-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贸易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动态变化的概念。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贸易质量的内涵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 “五大发展理念”, 从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选取 26 项评价指标, 构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量化分析了 2001—2018年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入世以来, 我国贸易质量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开放贸易指标与协调贸易指标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 并且发现服务贸易及进口等方面是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最后针对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贸易质量; 综合评价; 五大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 谢廷宇, 李 琪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56-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石油和粮食危机、 恐怖主义、 流行性疾病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逆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 都增加了世界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 不确定性条件下, 不受贸易协定约束的临时性贸易壁垒措施将成为各国应对风险、 保护其国内经贸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包括中国、 美国和英国等在内的 23 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 本文发现, 不确定性条件下, 出口国被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有显著增加, 且出口国在反倾销案件中败诉的可能性也将显著提升。 此外, 不确定性对反倾销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市场经济地位和出口单位价值都将影响出口国在反倾销调查中的待遇。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反倾销实践,本文认为, 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 应着重关注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后的一至两年, 谨慎选择出口时机和出口目的国。关键词: 反倾销; 风险; 不确定性; 市场经济地位
  • 财政与金融
  • 陈向阳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6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集聚作为影响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因素, 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采用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 2000 - 2018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存在非线性影响, 呈现为倒 U 型特征, 即在拐点之前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 在拐点之后其影响为负; 银行业、 保险业集聚与科技创新均不存在非线性关系; 此外, 政府支持政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企业的创新投入和教育水平对科技创新未有显著的影响。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效应, 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新型金融体系, 加强大湾区内各市之间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合作,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的协同发展。关键词: 金融集聚; 科技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 非线性影响
  • 洪 铮1, 章 成2, 王 林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5): 177-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是消费的主体, 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是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关键因素。 普惠金融发展对于改善居民预算约束,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推动大众创业、 缩小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 2006 - 2018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运用空间杜宾和广义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基于 2017 年 CHFS 数据构建家庭普惠金融指数, 从微观角度探讨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 消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 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 但对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 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是普惠金融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机制。 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贫困户收入和消费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 实现包容性增长。关键词: 普惠金融; 包容性增长; 贫困; 居民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