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刘 强1,2,陶士贵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1个经济体2003—2019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 对实际有
    效汇率的影响。结果发现:EPU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的
    汇率变动不仅受本国EPU影响,更受全球EPU影响。危机期间,EPU是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危机
    之前和危机之后,EPU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下降,利率和净出口等成为汇率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研究
    发现,EPU通过调节效应改变宏观经济变量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
    全球EPU的测度和监控,维护本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增强本国政策的透明性和连续性,避免汇率大幅变动
    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冲击。
  • 宋美喆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财政竞争、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含有共同因子的动态空
    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Bailey等人(2016)提出的两步法的估计思路,实证检验了财政
    竞争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波动和资源错配在时间维度具有路径依赖特
    征,在空间维度具有空间集聚特征;财政竞争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诱因之一,其对经济波动的双重作用路
    径均显著,不仅可以直接放大经济波动,而且通过引发资源错配间接加剧波动态势。据此,为实现宏观经济
    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完善区域性经济波动的联合监测预警机制、创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等对策建议。
  • 王 睿,李连发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27-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14个变量的大维数据集,构建了中国的宏观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指数,并使用
    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在时域和频域内对宏观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
    宏观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受到特定事件冲击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宏观调控和2020年初新
    型冠状病毒COVID-19对宏观不确定性影响较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股灾对
    金融不确定性影响较大。连续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短期中期长期频段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中长期频段相
    关性更为明显。时域方面,两者的相关性在危机时期更为显著。在领先和滞后关系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
    常态”阶段前,金融不确定性领先于宏观不确定性,而“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宏观不确
    定性领先于金融不确定性。对此,要重视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减少外生冲击对不确定性的影
    响。在实体经济低迷时期,更要关注宏观不确定性的高企趋势,警惕金融市场的波动。
  • 综合论坛
  • 和 军,靳永辉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43-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为切入点,分析所有制性质影响环境规制效果的内在机理,并利用系统
    GMM模型和2011-2017年中国上市企业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环
    境规制效果产生异质性影响;在多种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综合实施情况下,国有企业环境规制效果更好;相对
    而言,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政策对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效果;而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政策则对民营企业具有
    更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健全企业可自主选择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并在实施规制时结合企业所有制性质
    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政策工具,以降低总体控污成本,提升规制效果,实现环保目标。
  • 段 梦1,娄 峰2,陈媛媛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5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及相关宏观数据,构建了中国居民房产税一般均衡模型,阐述
    了居民房产税改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随着居民房产税税率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价格不
    断降低。房产税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居民房产税改革对实际GDP、总产出、总出口、总进口、总投
    资、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对政府消费产生正面影响,且影响效果随着房产税税率的提高逐渐增大。同
    时,房产税改革提高了政府收入,降低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财富
    分配差距。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问锦尚,姚 志,郑志浩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6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大循环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激活有利于实现“内循环和城乡循环”,探索农村居民
    消费需求弹性和预测消费结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01-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
    QUAIDS完整需求系统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村居民8大类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弹性,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农村居
    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农村居民的食品、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马歇尔自价格
    弹性大于1,此类消费行为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增强;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下降到
    [0,1]的范围内。(2)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带来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支出比重的快速增
    长。(3)农村居民未来对衣着、食品消费比重分别以047%、028%的速率下降,对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
    服务、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以050%、032%、025%的速率上升。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福
    利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双循环”下的“城乡循环”的重要办法:强化农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
    施以及文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制度并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服务质量。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文荣光,陈 勇,汪行东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7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工对地区工资差异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16个城市群的面板
    数据实证表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空间分工与地区工资差距呈倒“U” 型关系,消费性服
    务及公共性服务空间分工与地区工资差距呈正“U” 型关系。市场潜力对不同城市群分工与工资差距关系有
    差异性影响,存在抑制或者加强效应。最后,针对我国中国城市群的分工模式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政策
    建议。
  • 郝凤霞,张诗葭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80-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内经济联系和集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
    一体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联系和集聚起到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使用长三角城市群23个主要城
    市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发现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聚集水平在不断加强;同时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分
    布特征。进一步将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考虑在内,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
    经济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以路网密度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自身的经济集聚产生了负面影
    响,但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为周边城市带来了正向的影响。因此,在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中,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联系、改善城市群结构;同时要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政府应积极引导,以
    强化跨地区合作与交流。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王 桀,宋俊楷,孟帅康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9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通道,研究云南面向东盟国家的旅游经济联系和空间网络演化,对
    建设“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云南省及东盟十国的国际入境游客为
    研究对象,运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云南与东盟国家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规模以
    及空间网络结构演变趋势。研究主要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云南面向东盟十国的旅游经济联系
    强度和规模均显著提升;曾经的一个旅游经济网络中心(泰国)向外围扩散,形成多个网络中心(泰国、马
    来西亚、新加坡、越南、云南);越南迅速崛起,网络空间的辐射作用及扩展趋势超过云南。
  • 郭连成,左 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00-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并结合2003-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24个国家双边贸易的
    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估计并测算了贸易效率和前沿贸易潜力。
    结果表明:贸易流量与各国GDP有正向关系,与人口和距离有负向关系;贸易非效率项显著制约了双边贸易规
    模,其中经济自由度、政治稳定度、关税水平与贸易量流量呈现出负向关系;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
    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但贸易效率均呈递增趋势;而双边贸易潜力的不断升高,说明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
    易效率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规模,应充分发挥贸易互补优势、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并加强双方高层的沟通交流。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田雪航a,何爱平a,b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11-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消耗、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
    响的本质在于各个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家庭)在现有的环境规制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下,为实现自身
    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主体行为博弈的选择过程,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冲突是核心,其本质是一个政治经济
    学问题。本文利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分别剖析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不同主体行为的利益诉
    求,解释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的必然性,并对利益冲突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分
    析利益冲突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不同经济主体在环
    境规制过程中做出了理性选择,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经济主体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选择
    结果;经济主体中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分化、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以
    及制度供给不足与监管缺位是造成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环境规
    制对经济增长影响中利益冲突的对策与建议:整合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
    协同发展;加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共同发展;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发展;完善制度供给与监
    督机制。
  • 王育宝,陆 扬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20-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将环境规制细分为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等三类,聚焦其在财政分权的环
    境效应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影响机制,同时将区域异质性特征纳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部分环
    境规制工具在财政分权的环境效应中产生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②环境规制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中介效应具有
    异质性特征,环保法规、排污费与环境信访在中、东部地区是缓解污染的重要渠道,且排污费治污效力最
    强,而行政处罚仅适用于西部地区环境治理。③环境规制在不同分权程度地区的门槛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
    环保法规、排污费与环保提案呈现“U”型环境影响曲线,行政处罚呈现“倒U” 型环境影响曲线。据此提
    出区域差异化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策略,从而缓解财政分权的负面环境影响。
  • 张晋玮1,李建明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3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扩展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采用《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 名录》和《中国工
    业企业数据库》合并的微观数据集,分析东道国碳规制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
    (1)整体上,通过测算我国制造业行业在2005-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发现目的地碳规制与我国制造业企
    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在高收入国家,碳规制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反比例
    关系,而在低收入国家,由于清洁技术溢出和能源效率利用方面的比较优势,碳规制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则成正比例关系。(3)在碳规制达到90百分位时,东道国碳规制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
    倒U型关系发生转折,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源利用及清洁技术溢出对考察期间内的大多数目的
    地都能成立。
  • 产业经济
  • 郭卫军1,黄繁华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50-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和绿色发展五个维度构建了
    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0-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份或直辖市的经
    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而实证检验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及其在地区间的异质性。研究结果
    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其对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结
    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四个方面的改善。此外还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在各地区间存在明
    显的异质性,高技术产业集聚只有达到一定“门槛值”才能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而且城镇化
    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越高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明显。高技术产业集聚对
    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
    高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 李振洋a,白雪洁b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65-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亟待高质量发展,而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实现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提
    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各省份五年规划中提及的重点产业作为地方选择性产业政策的依据,利用
    各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面板数据,通过EBM (Epsilon-BasedMeasure) 模型构建基于全局前沿的MML
    (Metafrontier-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并实证分析了地方选择性产业
    政策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进一步基于治理转型视角研究了治理转型对产业政策绿色竞争力效应的调节作
    用。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地方选择性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表现为“抑制
    作用”,而治理转型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产业政策对绿色竞争力提升的不利影响,二者在制造业绿色竞争
    力提升中能够发挥正向复合效应,但是上述复合效应的发挥存在治理转型的“适度区间”。同时,作用机制
    分析表明治理转型和产业政策的复合效应主要在于改善绿色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水平。
    本文能够为政府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治理转型以更快实现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提供有益的
    政策借鉴。
  • 伏开宝,陈 宪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3): 181-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服务业生产率关系到中国经
    济整体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省域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服务业生产率存在空间集聚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新技术、互联网新模式、人
    力资本质量对提高对服务业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有正向作用,但
    不显著。稳健性检验表明该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通过空间效应分解表明,新技术、互联网新模式、人力资
    本质量对服务业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且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效应有显著正向作用,但
    间接效应为正不显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为正但都不显著。本文据此提出在后工业化时
    期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