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张佩瑶, 崔建军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 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 (1) 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的 U 型关系, 当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 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并不利于控制杠杆率水平; (2) 市场化改革去杠杆的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 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不利于经济去杠杆, 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 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去杠杆; (3) 市场化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即市场化改革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杠杆率水平。 因此, 寻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制度均衡,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更有助于化解我国的杠杆困境。
  • 徐 雪a,b, 王永瑜a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对 2011 - 2018 年中国 31 省区市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 并结合面板 Tobit 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①31 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其中, 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而东北、 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 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从空间演变来看, 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 呈现 “东部> 中部 > 东北 > 西部” 的发展格局, 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 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 ③在全国层面, 政府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金融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 ④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 马天女1, 路京京2, 王 西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改善城乡收入二元化格局,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是推动我国协调发展、 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均衡发展、 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创业分为创新型创业和一般性创业,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 2000 年至 2016 年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一般性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均能显著改善城乡收入格局, 说明创业型经济发展具有包容性、普惠性特征, 能够改善城乡二元收入格局; 在作用机制上, 两类创业活动在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还会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来做大蛋糕, 以及推动城市化发展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间接改善城乡收入格局。
  • 综合论坛
  • 陶 涛1, 樊凯欣1, 林董林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3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区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9 年开发区升格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发区进入到重视质量建设的新阶段, 升格后的开发区将会在我国出口升级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各地开发区升格政策为准自然实验, 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 探究开发区升格对地区出口升级的影响。 研究发现: ①开发区升格政策有效促进了城市 - 行业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 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②开发区升格对出口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在市场化、 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促进作用更大; ③开发区升格政策推动了区内主导行业出口升级, 并且这种政策效应依托主导行业, 通过中间品、 劳动力和知识外溢渠道, 带动了地区关联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 王星媛1, 白俊红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5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从生产要素动态流动的视角, 分析了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影响资源配置, 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 在此基础上, 利用中国大陆分省区面板数据, 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有助于改善资源的错配, 并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采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 不同的生产函数以及要素流动测度方法之后, 这一结果依然稳健; 区域间的要素流动, 通过效率机制和价格机制, 促进了资源错配的改善。 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改善资源错配, 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王家庭1, 马洪福2, 姜铭烽1, 臧家新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6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城市空间的低密度蔓延通过土地资源错配路径对集聚经济的影响, 对于厘清城市蔓延以及土地错配症结的所在和未来集聚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以全国 228 个地级市为样本, 本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 实证检验了城市蔓延通过土地资源错配路径对集聚经济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 (1) 城市蔓延对集聚经济存在负外部效应, 城市蔓延导致城市边界的大规模扩张, 城市的经济密度下降,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显, 弱化了集聚效应, 从而抑制集聚经济; (2) 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蔓延影响集聚经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城市蔓延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错配, 大规模占用耕地, 造成土地闲置和土地利用低效, 且土地资源的错配会影响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进而抑制集聚经济, 降低城市生产率; (3) 集聚经济受到固定资产投资、 就业密度等多方面因素的 “驱动”。 未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要转换城市发展模式, 创新制度供给,优化土地的配置效率, 纠正土地资源错配, 进而降低城市蔓延对集聚经济的负效应。
  • 产业经济
  • 周玲玲1a,1b, 张恪渝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7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国际生产网络分工日益深入经济体内部, 国际生产网络与国内生产网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嵌套体系。 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间商品与服务的流通, 同样也会促进国内区域间产业与要素的转移, 进而影响中国区域制造业格局。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 以RCEP 为研究对象, 运用标准 GTAP 模型与中国区域 Sino - TERM 模型的软链接, 从区域层面量化评估 RCE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效应; 另一方面, 本文在 CGE 模型内部扩展了传统 Fan 分解方法, 以有效剥离省际间流入流出效应, 进而深入分解双循环视域下 RCEP 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产出的影响。 文中设定了短期、 中期和长期三个政策情景, 研究发现: (1) 三种政策情景下, RCEP 的建立将对中国区域实际 GDP、 居民福利及进出口等宏观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2) 从区域层面看, RCEP 的建立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层面看,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 RCEP 的影响较为显著,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较弱; (3) 传统 Fan 分解结果表明, RCEP 的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市场效应较为显著; 而扩展的 Fan 分解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行业产出的扩展 Fan 分解结果有所不同, 进口市场效应与国内省外流入效应较为显著。 鉴于不同行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程度有所不同, 而 RCEP 建立通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差异。
  • 焦音学, 柏培文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84-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 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 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 研究发现: (1) 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且二、 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 (2) 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 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 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 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 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 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 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完善地区分配制度等方面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格局。

  • 黄书雷1, 方行明1, 鲁玉秀1, 米 军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00-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择 2004—2018 年我国 31 个省份相关数据为样本, 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对全国经济、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 不同产业的增长效应。 结果显示: 交通、 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投资效益高于平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大于对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对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 但对发达省份经济增长效应不显著; 信息基础设施对欠发达省份和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效应均显著为正, 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大于第三产业, 但对第一产业增长效应不显著。 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集聚均衡发展模式提前到来, 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因此, 我国要大力发展 “新基建”, 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次产业创新发展, 交通投资应向欠发达省份和西部地区倾斜, 以提高投资效益, 充分释放经济活力。
  • 陈 利1, 陈 说2, 朱喜钢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1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影响机理, 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助益。 采用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 2003 - 2017 年面板数据, 设计克鲁格曼指数为度量的产业专业化测度指标, 详细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 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产业专业化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模型, 探索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发现, 在控制了影响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的其他因素后, 产业专业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的运行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加快同城一体化推进步伐, 重新定位并调整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布局, 以激发产业专业化的正外部性功效, 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孙元元, 杨 壮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23-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 2003 - 2018 年中国 279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设立国家级新区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以及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人口规模的扩张还是发展质量的提升。 研究发现: (1) 设立国家级新区能显著促进地区 GDP 增长, 而且 GDP 增长主要源于常住人口规模的扩张, 而非人均 GDP 的增加,即国家级新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人口规模的扩张而非发展质量的提升; (2) 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会产生人口虹吸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但并不能产生创新驱动效应, 这刚好对应于研究结论; (3) 异质性分析表明, 经济发展基础、 布局模式、 空间尺度以及行政治理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国家级新区建设成效。
  • 徐维祥1, 周建平1, 周梦瑶1, 郑金辉1, 刘程军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41-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测度了 2011 - 2018 年中国 286 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 基于引力模型、 模体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空间联系演化格局特征及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得到以下结论: (1) 数字经济空间联系网络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网络多层级性较为明显, 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征, 联系形态由简单稀疏向复杂化转变, 且京津冀、 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成为高水平联系的重点交织区域, 而网络微观结构中发散型结构以及交互性较强的模体是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组成。 (2) 网络社区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地理位置则呈现动态演进特征, “核心 - 边缘” 的网络社区结构明显。 (3) 数字经济空间联系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 而且主要通过影响经济质量、 公共资源及生态环境三条路径发挥。 分区域而言, 数字经济空间联系对东部、 中部地区及城市群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李 言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5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对各种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尤其是京津冀、 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降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便成为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结合 2003 - 2018 年三大城市群的相关数据, 对要素价格扭曲进行了测度, 并从地区差异性和地区收敛性视角分析三大城市群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特征。 研究发现: (1)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和资本价格扭曲均有所减小, 珠三角城市群劳动力价格扭曲有所减少。 三大城市群劳动力价格扭曲偏离度主要呈负向偏离, 总产出规模越大的城市, 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小, 而三大城市群资本价格扭曲偏离度主要呈正向偏离, 总产出规模越大的城市, 资本价格扭曲越大。 (2) 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劳动力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有所缩小, 而资本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则有所扩大。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较小, 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则较大。 (3) 地区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 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收敛性更加显著, 且更具有一般性。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相邻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收敛性较强, 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相邻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收敛性较弱。
  • 财政与金融
  • 郑 洁, 赵秋运, 朱 欢, 付才辉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65-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金融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发展、 转型与运行的分析框架。 研究认为, 在发展层面, 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 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机制。 在运行层面, 金融结构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匹配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相反, 若金融结构偏离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最优金融结构, 则扭曲的金融结构将加剧环境污染。 在转型层面, 政府发展战略是影响金融结构的重要因素, 若发展战略违背比较优势, 则会导致金融结构扭曲, 进而加剧污染。
  • 马黄龙, 屈小娥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0): 173-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经济提质增效和经济发展理念两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 2011 - 2017 年中国 30 个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分维度经济提质增效指数和经济发展理念指数, 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分维度指数均有促进作用。 传导渠道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及其分维度指数的发展; 数字接入沟和使用沟具有抑制型调节效应, 数字能力沟则具有强化型调节效应, 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分维度指数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 结构异质性。 此外, 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分维度指数均有显著正向作用; 而数字化支持程度对其具有显著负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