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对 2011 - 2018 年中国 31 省区市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 并结合面板 Tobit 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①31 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其中, 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而东北、 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 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从空间演变来看, 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 呈现 “东部> 中部 > 东北 > 西部” 的发展格局, 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 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 ③在全国层面, 政府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金融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 ④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 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 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 研究发现: (1) 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且二、 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 (2) 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 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 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 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 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 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 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完善地区分配制度等方面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