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李成,刘子扣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究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在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都存在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协调点,此时经济增速最快;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发生演变,促使金融结构随之改变,重新与产业结构相协调带动经济重回最快增长点。通过面板VAR模型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可知:产业结构对金融结构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也即产业结构发展需要合适的金融结构支持,且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具有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需求;金融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第二产业与金融结构协调配合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第三产业与金融结构的非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反向作用。
  • 周清香1,何爱平1,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2004-2018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动力转换、结构升级、成果共享、生态保护4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多维度多层次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环境规制影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阐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索环境规制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2)从区域异质性看,成渝城市群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但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并未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3)从不同城市规模划分看,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环境规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助推作用在城市规模方面具有显著的边际递增效应。但小城市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效应。(4)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环境规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动发展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发展方式转型。
  • 张腾 1,蒋伏心1,2,韦朕韬3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的泛化发展不仅渗透到国民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之中,同时也已辐射到国家科技创新、社会福利、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等领域,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视域出发,深度剖析数字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影响途径,并基于我国2011-2017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影响与具体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分区域观察,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进一步的分析,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与市场运行效率、经济结构与市场体系、社会福利水平与共享经济成果、自然资源利用率与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四个维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数字经济发展则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同时数字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素质与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所得实证结果,本文为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 综合论坛
  • 郑继承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问题研究学术史源远流长,贫困治理的经济学理论根基深厚。马克思基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贫困观的深刻批判,从现代性场域和理想性愿景的互动张力出发,构筑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贫困话语体系的理论框架。在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贫困治理的制度基础,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事业,创造出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奇迹。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即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转轨到相对贫困治理,无论是国际社会时代特征的变化、国内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还是中国贫困治理历史阶段的重大转变,都诉求着中国引领人类减贫事业实现更大突破。
  • 高红贵,朱于珂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与知识图谱工具,以发表于SCI/SSCI 期刊的177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系统梳理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与知识基础,揭示研究热点与前沿,总结各阶段研究热点动态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8-2020年“绿色技术创新”主题研究学术界高度关注,SCI/SSCI文献发文量逐年递增,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全球“绿色技术创新”在不同地区与科研机构之间,相关研究人员合作程度较低,学术共同体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波特假说”、“规制推/拉力、科技推力以及市场拉力”理论与“双重外部性理论”;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创新、技术、绿色、可持续、绩效、影响等方面,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经济环境绩效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阶段的推演,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在研究对象、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与层次以及数据类型四个方面呈现出不断丰富与深入的动态演变规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自主提升路径,绿色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绿色生产率、绿色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突破规制等辅助机制的局限,针对规制监管外力以外的关键影响因素,如市场驱动,企业社会责任等内部影响因素,存在的调节作用、中介效应及多因素协同效应的探讨与研究,将不断丰富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研究体系。
  • 傅 红1,李 晶1,宋全瑞2,王晓彤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长效机制以增强国企活力,成为国家、企业、社会、个人都关注的焦点。由于股权激励作用体系具有非线性、多变量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分析研判后发现,该体系还具有系统动力学的多重反馈环、滞后效应的显著特征。把股权激励作用体系作为股权激励系统,采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构建股权激励系统的反馈结构模型,并在设定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和分析相关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关系图。分析变量的控制作用及影响关系,构建股权激励系统流率入树模型,运用二阶极小基模矩阵对该系统进行基模分析,得出本系统整体结构属于成长上限基模,并进一步揭示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了针对国企高管实施有效股权激励的管理策略,通过消除影响企业绩效的激励成本、培训成本和薪酬支付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从选择合适激励模式、控制激励准入资格的数量和质量、科学设计收益指标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成功实施高管股权激励。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林馨,吕萍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区域房地产市场房价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厘清城市群房价空间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7-2016年的房价进行深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房价空间关联性并非正向的溢出和扩散,而是表现为负向的极化效应,尤其是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极化效应极为明显,意味着核心城市北京虹吸效应过强,导致与其他城市的房价差距不断扩大。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极化效应有所改善,但仍未显现涓滴效应,即房价差距仍在扩大,城市群内部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仍不均衡。从地区间房价空间波动的影响因素来看,需求面因素中,人口是京津冀地区房价空间相关性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利率扩散和同质预期对区域内其他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逐渐体现;供给面因素中,地价和房地产竣工面积分别对区域内其他城市房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思考与建议,为保证区域房地产市场协同发展,需建立房地产协同调控机制、构建有序住房梯度消费体系、严厉打击空间套利行为,从而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 胡尧1,严太华1,石文桂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依赖是否会影响到减贫效果?本文从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视角出发,分析了资源依赖影响减贫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包含交叉项的结构式模型,利用近十三年107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对减贫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主要通过阻碍产业多样化、促进产业国有化和降低产业劳动密集度三个路径实现,城市倾向化的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显著不利于减贫,而扩大对外开放则有助于缓解地区贫困。因此,资源型城市需警惕资源输出红利式增长在民生改善方面的弱质性表现。上述结论也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体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实证支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涉农领域投入,提高城市开放度,都有助于减贫效果的提升。
  • 郭 峰1,陈 凯1,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内生增长数理模型,运用动态最优化分析方法厘清互联网影响环境质量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并结合2003-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考虑多维空间关联性影响,城市污染排放存在空间策略性竞争效应;互联网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负向溢出效应,且溢出减排效应大于直接减排效应;分区域而言,减排边际效应排序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但西部统计上不显著;中介检验显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是互联网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传导路径。
  • 郭建斌1,2 陈富良1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群作为优质资源集中区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探究其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双向驱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机制设定和相关制度改进还未达到理想效果,地方政府竞争正向驱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作用还未显现出来;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发展影响存在多条传导路径,其作用效力会受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地方政府在经济赶超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策略选择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波动和损失。现亟需深入改进政绩考核体系,竭力打破经济率先赶超的惯性考核思维和惯性决策行为;合理设置规制目标,强化生产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严控监管底线,适度设立环境门槛阻隔域外高污染产业投资。
  • 刘昊,祝志勇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进一步凸显了建立一个国内统一市场的重要性。通过对2001-2018年五大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市场分割水平的测度和比较,发现城市群内部市场分割水平逐渐下降,不同行政区划所带来的边界效应逐渐减弱,但城市群之间市场分割水平较高,提出我国产品市场一体化正从以省界为界限的地区性市场向以城市群为界限的区域性市场演进。对各城市群内部市场分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和地区市场规模的提升是各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对外开放对市场一体化的助推作用不显,以上因素对五大城市群市场分割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 产业经济
  • 张彬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探索产业专业集中度、业内竞争度、多元化等技术外溢机制对县域制造业就业增长的作用,并对中国西部地区进行专门考察,进而研究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与这些机制对西部地区就业增长的交互效应。借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县域-行业”分析单元,测算分县域分行业的专业集中度、行业内竞争性以及县域的行业多元化水平,并分别作为主要变量纳入就业增长方程,考察各自对制造业就业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地,将国道主干线在西部地区的贯通视为一次交通干预,在自然实验对照分析框架下,检验交通设施在就业增长机制中的作用。经验分析表明,行业内的本地竞争性、所处县域的产业多元化促进了西部地区各县域制造业的就业增长,而专业集中度对于工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这些就业增长机制发挥了放大器功能。
  • 李雪亚,郎丽华,褚婷婷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11—2016年我国23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每上涨1%,将刺激制造业出口额增加0.2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层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内市场需求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并非同质,而是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的作用并未凸显。这表明国内市场需求不仅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制造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并且能够有效带动出口结构的优化。鉴于此,本文指出,我国应当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发挥大国潜在内需优势,促进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国内市场需求与出口产品结构的良性互动,为“内需驱动型”和高质量的出口增长模式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 黄爱莲1 朱俊蓉1 彭聪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18年时间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借助Ucinet 6.0、ArcGIS 10.2、R sudio3.6.3等实证分析了中国边境省域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边境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明显,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总量持续增涨,省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向区域均衡方向平稳发展。○2整体网络结构从2006年相对稀疏形态演变为2012年彼此拉扯、相互“牵连”情形转化为2018年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所有省份不可或缺态势。○3网络空间内部异质性较突出,子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可达性较低,存在广西—云南、西藏—新疆、辽宁—黑龙江3个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较明显。○4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形态对整体中国边境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效能有显著影响,网络密度的提升,网络等级度和网络密度的降低,能够有效缩小边境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促进边境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提高。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郭 然,原毅军,张涌鑫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价值链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互联网发展水平被视为影响一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国家层面互联网发展、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WIOD最新发布的2000~2014年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实证检验三者的内在关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层面上,互联网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一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其技术创新,但激励作用效果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相比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对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更强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这也为发展中国家降低技术壁垒、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证实了一国能够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本研究为中国依靠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 梁经伟1,钟世川2
    经济问题探索. 2021, 42(1):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入发展,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相关指标,并以此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国内外服务化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服务化与国外服务化之间存在单向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国内服务化的提升能够促进国外服务化,相反则不能。进一步地,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实现了国内外服务化的成功对接,即国内外服务化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而发展中国家仅管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说明没有实现联动。从发展变化过程来看,相对于国内服务化,国外服务化对整体服务化的弹性逐渐变大,说明国外服务化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入国外服务,以技术溢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间融合,从而实现产业链发展与价值链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