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陶永亮1,赵 婷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在二重开放背景下构建新经济地理动态框架,并据此分析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和国内外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内开放有利于产业向本国集聚、促进增长并缩小区域差距,同
    时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分享本国增长而受益。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影响依赖于母国规模和国际国
    内一体化程度呈现不同变化,总的来说,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早期有利于国内外居民福利共同提升,但若本国对
    内开放没有相应提升,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则有可能使国内外居民都蒙受损失,此外小国若能利用好全球化的机
    遇,则可以实现比大国更多的福利提升。从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来看,依托长江经济带,加快国内市场整合不仅
    是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以“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

  • 齐红倩1,2,刘 岩2,黄宝敏3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均衡就业以及居民消费、投资问题的关系是保证
    经济稳态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性问题。本文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现阶段消费、投资和就业相关的外生
    变量进行合理选择,基于VARDL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三阶段最小二乘
    估计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率增加1个单位,将使就业率增加0064个单位;当期居民消费率增加1个单
    位,反而使就业率下降0247个单位,但消费对就业率的消极影响具有暂时性,并且依靠消费驱动的经济增
    长对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存在滞后性。虽然消费增加将引致未来经济周期的就业率增加,但由于依靠消费驱
    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在短期内抑制失业率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保证供给侧改革的平稳过渡,应协调消
    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合理配比,保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充分就业。
  • 郑 篧,孙玉栋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理论、财政资金的“可替代效应”理论以及地方官员行为
    理论阐述了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规模和支出偏好的作用机理,并采用我
    国2007—2015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转
    移支付能够有效扩大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规模,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单门槛效应,财政自给率高于门槛
    值,转移支付的促进效果有显著提高。第二,转移支付无法有效改善地方政府“重经济建设,轻公共服务”
    的支出偏好,但是在高财政自给能力下,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显现出向基本公共服务靠拢的趋势。基于结论,
    本文认为调整官员考核晋升机制、提高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以及合理测定转移支付资金额度这三方面可以作为
    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参考方向。
  • 综合论坛
  • 刘晓欣,张 辉,程 远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05-2013年我国250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 研究
    高铁开通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高速铁路的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房地产价
    格,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个结论依然成立;第二,高铁开通对于城市房价的影响程度还与该城市
    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心城市经济群内的城市,高铁开通能够使其房价有更大的上涨。可以看到,高铁的
    开通压缩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资本的流动,促进了高
    铁沿线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高铁的开通也连通了中心城市与附近的卫星城市,进一步促进了都
    市圈的形成。
  • 黄 蔚1,汤湘希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频发的商誉巨额减值“地雷”,使得理论与实务界对于减值测试法作为合并商
    誉唯一后续计量方法的质疑,有争议提出重新考虑引入摊销法对合并商誉进行后续处理。本文以我国A股2007
    年-2016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探讨商誉的本质入手,考察了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对于企业业绩、超额收益以
    及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当期新增合并商誉仅对企业当期绩效和市场价值具有显著地积极影
    响,且并无迹象表明现行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持久的业绩的积极影响以及超额收益。因此我们认
    为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对于企业的正面影响是短期的,因此不应长久将其保留在公司账面上,本文赞成重新考虑
    引入摊销作为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
  • 陈力朋1,崔 怡2,贺 敏3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情景模拟的组间实验,采用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Probit),实证分析了房地产税改
    革对居民房价预期和房租预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居民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房产数量等相关因素
    的情况下,房地产税改革对居民的房价预期具有显著的影响,即在开征住房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情况下,居
    民认为房价预期下降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房地产税改革对居民的房租预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即开征住
    房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可能不会显著改变居民对未来房租的预期。此外,进一步的边际效应估计结果显示,
    与其他因素相比,房地产税改革对居民房价预期的影响最大。研究结论表明,房地产税改革可能会通过影响
    居民的房价预期,进而影响居民的购房需求和房产投资需求,从而最终影响房价。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宗 刚1,张雪薇1,张江朋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在不
    同空间权重下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相关性,然后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对经济集
    聚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基础设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地理距离权重
    相比0-1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对经济集聚的影响更为显著。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而且对本地
    经济集聚的作用不显著;公路对经济集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且高等级
    公路对经济集聚的贡献度最高。
  • 邓金钱1,李雪娇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结构转型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稳态转换的核心,基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
    竞争”的特征事实,构建一个包含工业和服务业的两部门非平衡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结构
    转型的影响,地方政府竞争通过支持和保护具有政治明星效应的工业部门的发展,阻滞了经济结构的“服务
    型”变迁。采用中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从地方政府财政型竞争、投资型竞争和增长型竞争三个维
    度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型竞争、增长型竞争可以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具有政治明星
    效应的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因地方政府竞争而受到阻滞,经济结构的服务型转变被抑制;而地方政府财政竞
    争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则表现出非一致性,另外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异
    质性,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
  • 肖功为1,2,刘洪涛2,郭建华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4-2014年我国31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比对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杜宾
    模型来尝试解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带来的思考“虚拟经济需要适度发展,而虚拟经济的‘度’
    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用熵值法构建的各项指标的Moarn’ I值及变化趋势表明多项指标
    空间相关性不仅存在,而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和多种态式并存;过去的那种粗放、外延式的经济增长将是无
    法持续;东部地区正在发生深刻的经济转型,西部地区正在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多项指标正出现
    积极变化,排头兵的作用日益显现,其自身的发展,越发依赖于路径突破;西部地区,依据适宜理论,路径依
    赖应该是当下最佳选择。
  • 赵菲菲,宋德勇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中国2000-2014年26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对环境规
    制影响城市工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区域特征进行总结。研究发现:一方面,环境规制与城市工业转移两者呈
    现倒“U”型特征,并存在门槛效应;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促进城市工业转移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在上述
    分析基础上,从经验总结视角利用2000年、2008年、2014年截面数据采用区域间产业转移比较分析法,对
    城市间工业相对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工业转移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区域,并没有出
    现大规模的工业梯度转移现象,基于此从产业转移粘性视角对中国并未出现大规模梯度转移现象进行解释。
  • 赵 娜1,肖 楠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异质性企业模型与贸易伙伴啄食顺序假说的基础上,研究金融发展差异对贸易区域性失衡的
    影响。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降低出口企业生产
    率门槛,在微观上促进贸易落后地区的企业实现贸易伙伴的多元化,进而在宏观上缓和贸易区域失衡的现
    状。并利用2002—2014年中国省域出口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于区域贸易失衡的缓解作用。因
    此,为推进我国区域贸易的协调发展,政府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完善金融与贸易之间的协调机
    制,推动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张奕芳1,刘富华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贸易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方式可成为改进贸易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新时期我国适应国际贸
    易发展趋势,推动国内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深入研究互联网对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对我国
    顺利开展互联网贸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互联网内生贸易模型,厘清互联网对出口贸易效率的
    影响机制,之后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对我国出口效率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互联网是提高
    我国出口效率的主要因素,加强互联网建设尤其有利于我国出口发展中国家(地区) 和出口重工业产品贸易
    效率的提升,从技术和政策上为互联网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前推进互联网贸易建设的主要任务。
  • 邓光耀,张忠杰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
    (地区)的行业上游度,研究结果发现: (1) 在2000-2014年,中国行业上游度较高的行业为采矿业,电力、
    热力和燃气供应业,成品油和炼焦业。与2000年相比,2014年中国大部分行业的行业上游度在上升。(2) 在
    2014年,世界44个主要国家(地区) 的平均值中,行业上游度最高的三个行业是成品油和炼焦业,采矿业,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美国、日本以及世界44个主要国家(地区) 的平均值相比,中国大部分行业(37
    个)的行业上游度更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较低;而美国则大部分行业的行业上游度比世界44个主要国家
    (地区)的平均值更低,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较高。因此中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驱动自身
    行业生产向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转移。
  • 财政与金融
  • 武占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考察和反思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仍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参照经典地图学绝对
    物理空间的构建思想,通过对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标的分解和再合成,构建了金融危机传染的经济政治制度空间,
    继而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金融危机传染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空间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在地理空间和经济制度空间中均表现出了空间依赖性,而基于经济制度空
    间的依赖性比地理空间更为显著和强烈,由此验证了金融危机的净传染效应,即国家间经济、政治制度等的相
    似性较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更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传染。
  • 章安辰1,裴 平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金融使得以电子支付为基础的现代支付体系逐渐成熟,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手段和交易模
    式,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巨大冲击:(1) 互联网金融模糊了传统货币层次M0、M1、M2和M3
    相互间的边界,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下降。互联网金融加深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
    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使得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
    关性减弱;(2)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无论是在可测性、可控性,还是相关性上
    都有大幅提升。但除了可测性,利率的可控性和相关性仍要弱于货币供应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有针对性
    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钱 娟1,2,李金叶1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基础上,通过构建多要素CES生产函数,
    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判别,并进一步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
    进步能否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995~2015年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
    能源、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耗、CO2排放之间均存在“倒U型” 曲线关
    系,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回弹效应”和“碳排放效应”;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耗、CO2排放影响不显著,能
    源消费结构对CO2排放影响明显比对能源消耗影响显著。
  • 钱 龙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04年至2015年工业层面数据,借鉴生态效率和生产效率概念使用
    VRS_DEA模型分别测度绿色效率和经济效率,继而运用耦合度公式将绿色效率和经济效率耦合成绿色经济效
    率,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城市绿色效率与经济效率均较低,其中经济
    效率大于绿色效率,重“金山银山”轻“绿水青山”,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拥有较高的绿色效率与经济效
    率,大城市相对小城市具有更强的绿色效率与经济效率双重优势;第二,绿色经济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存在
    改善迹象和提高趋势,大城市以及位于发达地区城市相对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具有较高的绿色经济效
    率;第三,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U型关系,大部分城市位于U型曲线的上升通道,资本深化、产
    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信息化、经济集聚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尚未发
    挥积极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则阻碍了绿色经济效率改善;第四,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正向
    空间自相关性,表明需要加强联防联控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解决绿色发展问题。
  • 农业经济
  • 朱文博,陈永福,司 伟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71-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本文基于世界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基本特征及结构演变,对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共
    性和差异进行了规律性梳理,并通过聚焦于日本的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对其“六次产业化” 战略的成效进行了
    解析和经验总结。结论为:从共性规律看,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世界主
    要国家该比重的均值为2254%;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从最高下降至最低,关联制造业比重则先升后
    降,关联流通业比重持续升至首位,住宿餐饮业比重也呈上升态势。从洲际和区域看,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差异
    化特征显著。从日本的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演变来看,其核心是农业关联流通业,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周围等交通
    发达的区域。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大力推进以流通业为核心的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建立农民参与
    分享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 李 哲,李梦娜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8): 182-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1年和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
    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能直接增加农户家庭的总收入和财产性收
    入,但并未对农业生产收入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农地确权通过产权经济激励促进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收入,
    并通过土地交易价格对财产性收入起促进作用;农地转入和农地转出均能提高农户家庭的总收入,但农地确
    权仅通过农地转出实现总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