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周 健,张桂文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具有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不同的特殊性:一是
    二元经济转型与经济新常态并行;二是二元经济转型与人口老龄化并行;三是二元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并
    行。而这三个特殊性通过资源环境成本上升、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并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
    化、城乡利益调整中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和制度改革滞后等六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构建的指标体系的评估结
    果来看,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不断改善,中国二元经济转型步伐也不断加快。
  • 崔兆财,周向红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边界研究日益增多。国外近5年研究聚焦跨国贸
    易和区域一体化,国内学者多应用趋同分析、垄断竞争和重力模型对国家和省际层面展开探讨。依赖于宏观
    统计数据,研究的主题也不断扩展至市场分割、区域一体化、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不过研究尺度尚未扩展到
    区域边界周边地区。文章利用1993—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卫星数据和断点回归方法,将研究的视角置
    于省际边界40千米范围内,对中国省级行政边界处的经济增长非连续性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经
    济增长在中国省界两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影响机制分析显示以道路面积和平均受教育程度衡量的交通
    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省界处的经济增长差异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化指数和方言指标则影响不显著。行政
    边界不仅是是管辖区域的边界,更是不同政策空间集合的边界;本文的研究不仅在方法上有所拓展和丰富,
    也具有一定现实解释性。
  • 相雪梅1,赵炳新2,李敬凯3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周期尚未到来,世界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间经济波动的相互影响对一国经济的发
    展意义深刻。根据产业网络局域关联结构和全局关联结构对经济波动跨区域扩散的影响,基于供给冲击和需
    求冲击传播方向的不同,分析了经济波动区域间扩散的机理,构建了区域供给影响赋权网络和区域需求影响
    赋权网络,选择度和基础关联结构指标,量化因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跨区域传播造成的区域间经济波动的
    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最新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2016年GDP排位前18的国家间经济波动的
    相互影响,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提供了度量国家间经济相互影响强度的方法,利于明确各国经济地位,探
    索区域合作路径,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
  • 张媛媛,曹宗平,王凯风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基于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将城镇化水平、房价与城乡收入差距
    同时纳入一个互动分析框架中,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对策分析。从PVAR模
    型反映的规律中可见,城镇化、房价、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确实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互动结构。一方面,城
    镇化水平对房价存在正向影响,而房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亦为正;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直接会使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亦能给房价带来负向影响,而房价又能进一步对城镇化
    水平造成正向的影响;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会直接给城镇化水平带来负向影响。
  • 综合论坛
  • 刘晓倩,韩 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虑空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以2014年中国31个省
    市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散点图对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进行空间分析,
    再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存在显著的空
    间正相关性,省域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对相邻省域具有空间依赖性,形成京津冀和江浙沪两个高信息消费区
    域;农村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提升农村信息消费水平有较强的促
    进作用,但是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据此,文章提出提
    高收入和教育水平、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加强区域合作能够促进省域间信息消费
    共同增长。
  • 孙全胜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贫困,需要向一元经济过渡,消除计划经济思维,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
    路。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在生产、生活、收入、规模、效率、性
    质、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城乡一体化要平衡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联动发展机制,让利益共享,既发挥城
    市辐射能力,又要对农村进行扶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要统筹城乡社区建设,推动资源和
    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推动教育、医疗、通信、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政府合理分工,努力缩小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研究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转换对于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
  • 产业经济
  • 周五七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是长三角城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背景下,面临着
    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压力。本文基于长三角15个核心城市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
    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制造业综合竞
    争力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提升的“U”形变化趋势,各城市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序比较稳定,不同城市
    之间的制造业竞争力存在差距,但城市之间制造业竞争力差距表现出收敛性特征。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从
    资源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不同城市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差异的来源,剖析了不同
    类型城市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 邱金龙,潘爱玲,张国珍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基于管制经济学理论,本文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
    探讨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补位问题。政府应成为文化产业的引导者和监管者,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以法律手段
    和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针对政府在文化产业管理架构、地方政府竞争、产权保护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
    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通过以下手段实现补位:机构合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转变政府
    职能,行使出资人权利;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对文化版权的监管;以满足双效统一为目标对国有文化企业领导
    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大力培育市场化运作的中介组织,推动我国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和现代文化市场体
    系的完善。
  • 向 丽1,2,胡珑瑛1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评价指
    标体系,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耦合
    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高度关联性,考察期
    内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各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明显滞后于城市人居环境
    发展水平;旅游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以保持平稳和波动式上升为主,在空间上整体呈
    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包括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种耦合协调类型,且制约各省市旅游产
    业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任以胜1,陆 林1,朱道才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市辖区相关面板数据,采用城市空间拓展强度指
    数、紧凑度、重心迁移模型、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城市空间拓展格局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
    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的城市空间年均拓展强度指数缓慢下降,区域整体紧凑度偏低,但区域内部存在显著差
    异。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依次递减,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成区重心不断向西北
    方向迁移。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直接溢出
    效应值分别为0266、0090和0046。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拓展,还会对周边
    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产生显著的间接溢出效应,间接溢出效应值为0261。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控制城市规
    模和城市蔓延速度,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
  • 徐 君1,任腾飞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改革通过提升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
    效率。第一,基于对供给侧改革和海绵城市内涵和相关问题的探讨,明确供给侧改革从城市建设重心、要素
    分配机制、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第二,借鉴供给侧管理的研究思路,从制
    度、法律法规、人才技术配置、融资机制等角度剖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以改善要素供给
    为着重点,从政府、创新、人才、资本四个视角设计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 刘 敏,张坤领,刘 倩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建设共同推进过程中,节点城市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研究
    选取了34个“一带一路”国内节点城市,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空间六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指
    标体系构建、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34个节点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高于我国平均水
    平,并处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中,相应表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15个沿海节点城市发
    展水平明显优于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19个内陆型节点城市,同时,在六项维度也都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化、
    差异化特征。据此,节点城市建设应该在多个维度实现协同发展,纳入互联互通所涉及的五项内容,进一步
    将其融入到城市群建设、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葛 明1,赵素萍2,程盈莹3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中国积极推进全球互联互通,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广泛响应。为探究互联互通能否提高中国出口贸易效率,本文在分析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引力
    模型测算了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效率,基于“一步法”非效率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互通对中国出
    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出口效率整体不高,出口潜力巨大;(2)贸易伙伴设施联通、贸易
    畅通、资金融通水平的改善有助于提高中国出口贸易效率;双边政策的有效沟通有助于降低出口非效率,但
    民心相通的影响尚不明显;(3)除此外,人均GDP、人口数量、共同边界和语言等因素对中国出口贸易效率
    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两国间距离的消极影响相对较弱;上述结果在亚洲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样本中略有
    差异。
  • 余益民,陈韬伟,赵 昆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升
    温。目前,东盟各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合作机制基本形成,连接各国的东盟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取得
    明显进展,互联网、移动终端及信用卡用户数量大幅上升,东盟各国的在线交易已初具规模,新加坡、马来
    西亚及泰国等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这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创造了良好
    条件。但一些问题仍制约着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尚未确立、缺乏在线纠纷
    解决机制、政府间信息交换困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和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
    世界最大经济体,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本文
    从贸易便利化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 崔新健1,李 健1,冼国明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5年省级的面板数据,通过多元回归的方式细致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
    对外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OFDI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
    在中部地区则不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内资企业对外商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
    大小,对于各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程度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 财政与金融
  • 贾 楠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金融发展使传统金融风险有了新的形式,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相互作用并共
    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度量,将为有效实施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及层次分析法(AHP) 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以银行业
    为例,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银行负债变化,推高成本收入比,减少银行业非利息收入,降低风险分散效应,
    增加银行业风险程度;从互联网金融自身来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整体风险水平处于中高水平,应该采取相
    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 陈伟忠,李晓帆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投资已然是大势所趋,而汇率风险则一直是影响国际投资组合绩效的关键因素。与传统
    国际投资理论主张对冲汇率风险不同,本文在已有国际资产动量效应研究基础上首次采用国际市场“资产—
    货币”动量叠加效应构建国际投资组合。研究发现,资产—货币动量叠加效应显著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中,
    根据动量叠加效应构建的“动量叠加国际投资组合策略”能够获取优于传统动量策略和投资者本地市场组合
    的超额收益,策略收益不仅来自于市场指数动量和汇率动量,而且与市场指数和汇率之间的联动性有关。本
    文研究结果对国内机构投资者改善国际投资组合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郭 玮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概念及其对物价水平影响的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并结合美国、日
    本2008年后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践分析,认为政府实施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兼具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效果,并会
    在短期内促进物价上涨。根据对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会加大这种政
    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另一方面,我国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倾向,但是从更长的时间线,以及
    2015年后实行的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存在着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形式。并且这种间接财政赤字货币化造成
    了一定时期的通胀周期的形成,但长期内物价趋于稳定。
  • 理论探讨
  • 马建飞1,2,扈文秀1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新常态”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目前采取的“三去一降一补”
    只是短期调控政策,长期改革理论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的结构,基于文献
    对其概念内涵、经济伦理、理论基础、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应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贯彻“五大理念” 发展伦理,以马克思经济结构理论为基础、
    广泛吸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优秀成果,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完成研究范式的改进,为实现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远目标,提出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 张 超,兰宗敏,王慧娟,关 凯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4):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经济地理学住房消费模型化主要沿Helpman范式和Tabuchi范式两大脉络展开。Helpman范式直
    接引入住房部门和居民固定住房消费,并将城市抽象为不含内部空间结构的“点”;Tabuchi范式通过假设城市
    内部通勤间接纳入住房消费,并将城市抽象为Alonso同心圆式结构。近十余年来,针对待解释的问题及现实特
    征的不同,后继研究重点在住房供给弹性、住房部门嵌入方式、“职”、“住” 功能分区、劳动力住房消费异质
    性、住房租金归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拓展和修正。未来新经济地理学住房消费模型化在
    诸如住房消费份额固定、租金从城市系统蒸发、劳动力住房消费同质化、居住空间区位外生假定、职住合一、
    住房生产要素单一性、封闭型经济体等关键假定上还存在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