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王思博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与能源产业依赖性之间关系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本研
    究基于14年间(2001~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除西藏外)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
    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产业依赖性间的关系,在此层面揭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变过程,据此论证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显
    著差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从高耗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依赖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可持续发展模式转
    变,相关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效果良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
  • 汪 川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14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并通过不同收入水平的分组对比以研究资本账户开放的收入门槛效应和渠道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在
    全样本情况下,资本账户开放对于经济增长不仅不存在促进作用,反而存在负面影响;对不同收入水平进行
    分组回归的结论显示,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存在收入门槛值,人均收入4500美元是一个门槛,只有当人
    均收入超过4500美元时开放资本账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本文的结论显示,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
    是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渠道。
  • 李 政,杨思莹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2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深挖城乡
    发展的均衡化红利,将缓解农村贫困内置于经济价值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中,走包容性创新道路,是落实
    创新、协调与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与路径。通过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与间接传导效应模型,实证分析
    发现,泰尔指数相近的省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科
    技创新对城乡二元收入结构的直接效应为正,但科技创新能够显著降低城乡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化程度,导致
    其对城乡二元收入结构的间接效应为负。而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对城乡二元收入结构的直接效
    应与间接效应均为正。从综合作用来看,科技创新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作用效果从东部地区到西部
    地区逐渐增强。
  • 张志明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30-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阶段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金融部门过度膨胀、资本脱实向虚
    严重、金融市场配置扭曲,导致产业空心化严重和金融风险集聚。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经济金融化的弱
    点,使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不足,金融部门过度膨胀而实体经济弱化。通过深入分析金融和实体经
    济关系,探讨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路径,大力完善法律法规打破金融垄断、进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化
    金融体制改革、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切实保障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效性。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黄苏萍1,李 燕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3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铁对强化城市群科技创新系统并提升其向外辐射能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较少。本
    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开通高铁的2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使用可达性度量潜力模型法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
    科技创新潜力演变的影响,发现高铁开通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值差异不大,高铁开通后则
    差异凸显,部分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因高铁影响出现重新排序。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
    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表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有促进效应,但该
    促进效应需要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地方化经济、交通便利度等共同发挥作用,据此为城市创新
    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 李春生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47-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出发,在理论上论述了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基于
    1978—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作用进行了实
    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表现为多条影响路
    径;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合
    理化的格兰杰原因,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引导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 韩立达1,牟雪淞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55-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内涵,从省内外两个维度考察地理空间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基于
    时间视角,构建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对城镇化的估计弹性系数。
    实证分析表明,空间因素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结构、公共服务配给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四川省
    新型城镇化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提出促进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 范新英1,张所地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6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集聚决定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荣衰周期。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
    为研究对象,从创新集聚过程和创新集聚效果两个层面衡量城市创新集聚度,分别构建了反映创新集聚强
    度、人才集聚度、资金集聚度、技术集聚度的指标体系。然后建立空间Durbin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创新集聚对
    城市房价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创新集聚对城市房价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影响,是引起房价上涨
    和房地产市场分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实证结果从创新环境、房地产因城施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付韶军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70-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治理指数,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国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东道
    国政府治理水平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道国治理水平对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具有重
    要影响,但各个因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法律规则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监管质量(RQ) 对
    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资源一般国家投资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为了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
    方面努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构建和完善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增强我国对外
    投资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关系。
  • 田 原1,李建军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79-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基于资源与制度视角的一国OFDI区位选择理论假说。并以“一带一路” 沿线45个国
    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具有较强的“资源寻求” 动机,虽然市场规模并非吸引中
    国OFDI的主要因素,但总体而言,市场机会更多、市场潜能更大、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充裕的“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对中国OFDI有更大的吸引力;(2)单纯从制度质量角度分析,中国OFDI倾向于流入政治风险较
    高、经济制度质量和法律制度质量较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显示出较强的“制度风险偏好” 特征;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裕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制度质量不健全对中国OFDI的阻碍作用,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制度风险偏好”。本研究对政府制定“一带一路” 投资政
    策、加快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彭 薇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89-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地缘经济的视角,从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新格局的形成、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变化以
    及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等方面,分析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与条件。通过拓展
    的引力模型建立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
    据进行检验,并通过比较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异判断产业转移潜力。最后从资源互连互通的区位选择、利益共
    分共享的投资模式以及制度共建共守的政府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财政与金融
  • 刘 明1,李雪松2,盛如旭1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98-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币汇率改革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协调推进有着重要作
    用。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工业全要
    素生产率增长率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本文样本研究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
    产率有促进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也会抑制净出口和行业增加值。这一结论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有
    着较强的政策指导涵义。
  • 王性玉1,王聪珊1,王开阳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08-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影响作用,其中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等不同政策工具
    的应用,以及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都会影响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传导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6年时间
    序列数据,运用ARIMA模型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分解为预期和未预期两部分,通过构建VAR
    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考察预期和未预期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可预期利
    率和可预期货币供应量对沪深300股市收益率没有影响;第二,未预期利率与沪深300股市收益率之间存在
    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未预期货币供应量与沪深300股市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关系微弱;第三,
    对比两种货币政策工具,未预期利率相比于未预期货币供应量更有效。
  • 东 方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16-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时期,我国的土地财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用地存量不足、土地收益减少等问题必
    将导致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改变,本文选取2001-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方
    法分析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呈“U” 型关系,现阶段下土
    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依然很大;②其他变量的加入对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出现有一定的影
    响;③资本增长率、市场开放程度第三产业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政府干预
    程度则减缓了经济增长。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土地财政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财政、探索土地
    财政收入新渠道等建议。
  • 龙 超,叶小娇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23-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贫困村互助资金(亦称“扶贫互助社”) 制度安排中社员产权主体地位缺失,导致村民入
    社率偏低、贫困户参与互助社不足、互助社资金动员功能缺失、民主管理虚化等问题,使互助社不具有合作
    金融组织的性质与治理结构,而只是一种财政扶贫资金信贷化使用的操作平台。贫困村互助资金制度改革应
    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运用扶贫资金赠予贫困户股权;允许股金分红;限制单一社员股权占比;借款额度
    与股金挂钩;进行内部储蓄业务试点。通过以社员产权主体地位塑造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将扶贫互助社由外
    部资金供给驱动的外生性资金运用平台,改造成为内部资金供给驱动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有、民用、民管、
    民享”的农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为扶贫互助社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可靠的产权制度基础。
  • 产业经济
  • 黄 乾1,2,李竞博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30-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多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人口综合因素,即人口活跃度,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评价
    人口综合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产业结
    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服务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长江中下游各经济发达
    省份人口活跃程度偏高,而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各省市人口活跃度偏低;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条
    件下,人口活跃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明显。
  • 蔡玉蓉1,2,汪慧玲1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38-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创新投入在我国各省的分布格局及空间演变特点,
    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创新投入在所有的分位
    点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作用程度按东部、西部、中部依次减弱,呈明显区域分异特
    征;(2)政府干预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在低分位点不显著,对
    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明显。(3)城镇化在各区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显著为正。
  • 唐晓华1,张欣钰1,李 阳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47-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也是主要的高耗能产业,而制造业产业
    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有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本文首次尝试性的从低碳、就业、经济三维视角出发构建制造
    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带精英策略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II对模型进行求解,对
    2012年制造业各细分子行业碳排放进行全面详细的量化计算,打破以往“一刀切”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基
    于低碳环保、就业增长、经济发展三方面的不同侧重具体给出三种不同的优化调整方案,制定差异化的产业
    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以实现制造业保就业、促发展、低排放的多赢局面。旨在为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模式下,制
    造业产业结构如何有效调整提出参考建议。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孙红霞,李 森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5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大气雾霾的空间转移现象日渐突出。空气污染的主版图逐渐由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
    向西部地区转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除了煤炭消费外,污染空间溢出效应也难脱其咎。在空间因素影
    响下,我国大气雾霾与煤炭消费的地理分布特征一致,并且两者呈现正向关系,但是与环境税收政策的区域
    格局相反,意味着环境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税收征管权应归属中央。此外,加强区域
    合作是也治理雾霾跨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 孙 慧,邓小乐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67-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 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
    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
    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
    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
    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
    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可以有效发挥碳生产率较高的资源型省份对相邻省份的
    溢出效应。
  • 理论探讨
  • 曾 冰1,张艳2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76-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等多变环境与危机冲击下,区域经济系统愈加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特
    征。而韧性作为一种新颖的注重整体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研究范式,为区域经济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维
    持区域经济潜力、保持和提高经济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与政策手段。本文目标是阐明区域经济韧性相关
    基础内容:回顾国内外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程,总结与明确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重点探讨了现有研究的
    掣肘与趋势,并对未来研究议程及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用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 陈崇仁
    经济问题探索. 2018, 39(1): 183-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国家作为世界政治体系单元,怎样在冲突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利益最
    大化是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民族国家自身以及国家内部各民族群体都是一个社会行为体,是整体与个
    体利益并存的共同体,都具有经济民族主义取向,这是民族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从理性选择角度研究国际制
    度如何影响国内社会行为体的利益和政策偏好,进而考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如何相互影响、民族认同
    与国家认同如何互动、共同体利益与制度约束如何互嵌。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探究民族国家发展中对外经济政
    策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