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邱崇明,曾 珣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经常账户可维持性及决定因素外汇储备的来源是否可靠,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是否扎实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竞争力的代表,实证分析其与经常账户可维持性的关系,发现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显著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净输出,增强经常账户的可维持性。进一步的对比与趋势分析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年缩小;而劳动生产率虽迅速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中国近年来的劳动力成本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也印证了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对此应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来弥补劳动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力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经常账户盈余的可持续,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 王金波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Barro、Devarajan生产性政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保障这一变量引入模型,通过跨期最优和 一般均衡理论将家庭部门、生产部门、政府部门三部门有机结合,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 关系。模型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城镇居民最优消费增长率与稳态消费水平的偏效应为正,增加社会保障支 出能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其次,在模型基础上同时控制了居民货币工资、财产收 入、以及价格总水平因素下,运用1998-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考察了社会保障支出 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十分显著,政府每增加1万元的 社会保障支出所引起的城镇居民消费增加幅度在1469—4357单位内变动。最后,通过稳健性检验,社会保障 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影响效果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呈阶梯型递减态势。但是,社会保 障支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效果依然明显,二者仍然正相关。最后,给出了文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 于 涛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2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在发生新的变化,城市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差别已经逐步转换 为二者各自的收入差别。本文用CHIP数据,通过Mincer方程对收入差别进行了因素分析。均值回归发现,户籍人 口和流动人口的收入效应虽然有共性,但也存在诸多差异。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发现,对于不同的收入阶层,户籍人 口的教育收益率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而流动人口的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为了解决城市二元结构中的 收入差别问题,应从教育方面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加强对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扶持力度和强制性要求; 从行业方面进一步打破市场壁垒,减少行业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和放松流动人口落户政策。
  • 张 荣1,2,张桂文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3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基于1987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产 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对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影响。结果表明,GDP增长适当降速、科技进步以 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正向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 献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负向效应;GDP增长率、人口因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科技水平与人 均国民收入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且从长期来看,GDP增长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消费总额、科技进步水平等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 显著,而产业结构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较小。
  • 罗浩轩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3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致使农村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和不集约现 象,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本文通过选取多因素综合法,在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维方式基础上构建 PSR模型对1996-2014年的中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测评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农 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直接联系,推动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与高水平利用有很大距离。基于此,我们从土地制度、财政倾斜和农 村人力资源挖掘方面提出了建议。
  • 综合论坛
  • 邢慧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47-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萌芽、探索、成长和发展四个阶段 后,现在我国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 域: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以及旅游扶贫绩效限制因素,更多是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的概念、类 型、内容、影响因素等,而在评估理论体系或者参考体系研究上则关注不多。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旅游扶 贫绩效评估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产业经济学为主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辅助 于定性研究方法。今后我国旅游扶贫绩效研究应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加强对调研数据的深入挖 掘,在继续强调案例研究同时增强基础理论的探讨,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构建和创新旅游扶贫绩效 评估研究体系。
  • 由 雷1,王伟光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5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断发展,创新网络及其结构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网络中分布着大量的非核心企业和少数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受控于网络中心位置的核心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代工或配套加工服务。在创新网络中虽然核心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没有非核心企业对核心企业的配合,即创新网络中缺乏创新支撑的非核心企业,没有异质化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连续优势,核心企业则难以顺利发展。因此,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确保创新网络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新常态大背景,对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对使非核心企业发展成为核心企业、促进非核心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刘宝香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64-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眼于城市化对住房市场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城市化工业化互动、产业结构演进、就业结构调整、居业联动等机制机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梳理入手,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作用渠道的理论分析。其次,立足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双重转型的现实,具体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的作用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住房诉求。最后,结合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和住房轮候国际经验,进行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供给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并设计具体路径。
  • 包晨晨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7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 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 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 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 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 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性系数、效率及反映灵敏度上均存在异质。
  • 孔德帅1,2,李铭硕3,靳乐山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8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协调区域利益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考核 与激励机制则是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提高区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重要制度保障。从中央与区县政府 之间的一般“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引入相关可观测变量、构建相对绩效激励机制对改善考核 激励效果、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在激励合同设计中应该考虑改变现有的单一指标 考核体系,将有利于揭示区县政府努力程度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可观测变量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以尽可能完 善双方的信息状况;并结合区域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情况,构建基于相对绩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考核激励 合同的优化。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黎海珊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88-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图和方差分解检验上海自贸园区成立的外资引致效果,结果 显示:自由贸易园区虚拟变量显著影响上海市外资利用量,影响渠道包括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自由贸易园 区建立有可能通过汇率渠道、工资渠道和国际市场渠道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自贸园区虚拟变量对外商投资波 动的贡献率较低,但解释力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强。表明:建立自由贸易园区能够起到显著的外资引 致效果,且建立时间越长对外商投资变动的贡献率越大。
  • 刘志中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95-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俄双边贸易额近期下降明显,但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及合作空间广阔的局面没有改变。首先,本文利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估算了中俄两国出口竞争优势,指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存在很强显示性竞争优势,而俄罗斯在初级产品出口方面存在很强显示性竞争优势。其次,本文利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估算了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就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互补性来看,两国间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互补性较强。从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看,其初级产品综合互补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再次,本文使用拓展引力模型,以新兴市场国家为样本,估算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潜力。从贸易潜力分析结果看,中俄间具有显著贸易合作潜力。最后,本文给出“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中俄经贸合作的对策。
  • 协天紫光1,张亚斌2,赵景峰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03-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68个代表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 从政府稳定性、投资环境、腐败控制、法治环境等维度研究了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同时还考察了投资者保护强度和双边投资协定在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保护中国OFDI方面的作用。研究表 明:中国OFDI整体以政治风险规避型为主,不太关心东道国的腐败控制,更关心其政府稳定性和投资环境, 并倾向于避开法律体系严格的国家;投资者保护也是中国OFDI的决定性因素,并在不同条件下与政治风险 异质性产生不同强度的交互作用。中国经济总量对OFDI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而东道国市场规模、距离成 本和税负水平呈现出显著负向效应。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赵 静1,2,于豪谅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16-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东盟作为贸易畅通的研究对象,在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发布的“五通指数” 基础上,构 架了东盟国家贸易畅通指数,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的现状,比较成员国之间的异同和形成原因,并提出 政策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贸易来往顺畅且分布比较 均衡。(2)中国与老挝、缅甸、菲律宾、柬埔寨四国的贸易来往属于良好型,但除柬埔寨之外,其余三国各 指标间发展不够均衡。(3)中国与文莱间的贸易往来属于潜力型,但离散系数过大,表明指标间发展存在很 大差距,极不平衡。(4)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间贸易畅通情况良好,但投资水平及营商环境仍存在改善空 间。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宋 炜,周 勇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24-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要素替代框架下构建了一个有关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2000- 2014年中国省级空间面板数据估计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城镇化扭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和能源偏向 型技术进步对城镇化均存在着显著的扭曲效应,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则对城镇化扭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而中间品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城镇化的扭曲效应不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由单纯的要素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 为主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技术进步遵循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资源,本质上是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产 业政策的潜在收益在于,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配置结构得以有效改善,则能够促进二 者建立良性互促共进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王志凌,潘丽娟,罗 蓉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35-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成绩斐然,“十三五” 期间还将加大铁路建设力度。近期国务院 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以铁路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也在克强指数中通过铁路客 运量的增加来反映宏观经济增长。但针对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问题,目前缺乏具体的定量关 系研究。同时贵州近几年来经济增速居全国前三,铁路建设力度也较大。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采用向 量自回归的方法,对其1995-2014年的铁路建设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铁路建设和经济增长 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铁路总里程数、铁路客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铁路货运周转量的增加会对宏观经 济的增长产生长期稳定的动态影响。因此,建议各地加大铁路建设力度,借鉴贵州经验,引导经济又好又快 地增长。
  • 刘 冰,张 磊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41-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以及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 核目标体系》所提供的指标体系,借鉴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建立了山东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 合评价法对山东全省及各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山东绿色发展的对策建 议。
  • 财政与金融
  • 成 峰1,席鹏辉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53-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新常态下,如何发挥财政的作用, 推进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目前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 据库(CFPS),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以及分样本回归方法,使用中国56个地市2010-2014年的微观 家庭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区域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最 为显著,尤其是对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很高的促进作用;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只在中东部地 区有效,社会保障支出对无自有住房居民的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就促进居民的消费升级而言,西部的教育支 出对居民的发展性消费较为有效,中东部的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的发展性消费影响效果更大,而社会保障支 出则对各地区居民的发展性消费影响均不显著。
  • 殷开睿,朱建林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6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3家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多元化能提 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引入银行性质和市场势力因素后发现,收入多元化和净利息收入对国有商业银行盈 利能力的提高程度均要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高市场势力比低市场势力 更能强化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正向关系,但对于净利息业务与银行盈利能力的正向关系,高市 场势力的强化作用则不存在。最后,本文建议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促进银行在非传 统业务领域的竞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当有的放矢的实施收入多元化战略,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新 业务的拓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战略。
  • 农业经济
  • 郑 威1,陆远权1,2,李晓龙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75-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务院已选择部分地区开始 入市试点。但是,用地入市流转中各参与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制度推广效率较低。对此,运用法经济学中 的博弈论方法,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农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自的利益选择。研究表明,要想从根 本上防范与抵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风险,需要发挥法律手段的制约作用,保障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 择。具体的法制建构包括坚持试点先行与法治国土并重,加强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与相关部门法的衔接。
  • 张超群,王立群,薛永基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7): 181-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林下经济整体及其林下种植、林下养殖、 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种模式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模型构建、实证分析和比较。首先进行整体分 析,结果可以概括为: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为“自身特性引领、市场推动、组织带动、自然环境支撑、 基础设施配套、政府引导”。而后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三因素”模型,即外部环境因 素、内部条件因素、中介因素。驱动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模式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内部条件因素、外部环境 因素、中介因素;而驱动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模式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条件 因素、中介因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