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张泽义1,何春丽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工资结构理论,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以1998—2014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潜能产生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空间聚集的马太效应,市场潜能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并且呈现出地区异质性,在东中部表现明显,而西部不明显。跨越U型关系门槛值的天津、上海、江苏以及安徽,其市场潜能的极化效应发挥作用,受制于就业结构的固化累积,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利用市场潜能的城乡收入均等化效应,提升市场潜能来缩小其收入差距。FDI缩小东中部城乡收入差距,对西部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二元性拉大了差距,且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效应强于东中部。
  • 贾微晓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端,其实是在说生产,任何经济体的生产都是存在于社会生产大系统中, 而生产的变革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这个大系统重新平衡的过程。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作为依 据,结合斯拉法(PieroSraffa)生产方程,创新性的提出我国供给侧改革要从生产系统性的角度,首先明确我 国生产系统的生产力现状,找到我国生产系统所处阶段,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来实现符合于中国自己的生产系 统再平衡的变革。
  • 刘国晖,张如庆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7-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贸易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贸易开放又会通过贸易条件约 束、所有制结构及分配制度变革、非均衡经济增长限制等途径对收入分配均衡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传导途径植 根于自由市场制度,所以本质上正是由于市场力量的累积性释放才使贸易开放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过渡,克服贸易开放对国内收入分配均衡的不利影响,促进橄榄型 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关键是要坚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姜 涛1,2,赵文龙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2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7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当代不平衡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2008年全 球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的危机,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 文章建立了以世界各国人均GDP分布基尼系数为主的分析模型,对全球经济水平分布均衡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西方发达经济体在新世纪爆发的一系列国际性的金融风险事件,从反面改善了世界各国人均GDP分 配失衡问题,世界各国人均GDP分配的基尼系数从世纪初的0751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0626,但随着发达经 济体逐渐复苏,基尼系数下降趋势有所减缓。世界各国人均GDP分配的基尼系数仍然较高,实现世界经济均衡 发展还需要经济落后国家从自身出发做出更多的努力。
  • 综合论坛
  • 黄妍妮1,李勇刚2,王 猛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3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财政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房价和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 检验了土地财政与房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土地财政与房价的相互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两者 存在正向的非线性关系。(2)土地财政和房价的相互作用抑制了经济增长,房价的上涨通过土地财政的传导作用, 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步放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 快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 洪 帅1,吕荣胜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是业界和学者非常关注 的重要内容。检索国内有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了围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开展研究的8 个核心关注点,即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产业情景、结构要素、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对策 建议和研究方法等,对国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 究趋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 郑忱阳,刘 园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5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三元悖论”的客观存在,2005年之前中国采取的政策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 定性,谨慎追求资本开放,从而找到了“三元悖论” 的“非角点解”。之后中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 账户也逐渐放开,同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也使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本文构建“三元悖论” 三 指数验证“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性,探讨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联动效应从而证实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最终选择,即中国在“三元悖 论”情况下不是“三选二”而是“三选一”。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钟顺昌,王德起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59-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尾效”,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内部结 构,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的专业化集聚所产生的马歇尔外部性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具有 边界效应。基于中国2006-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城市用地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发 现:城市建设用地专业化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 型关系,代表城市功能的某类土地利用 的专业化集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这种持续的某项功能专业集聚会对相关功能的发展 产生挤出效应;在区域的层面,除了西部地区外,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结构专业化与城市化的倒“U” 型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弹性更大。
  • 刘曙光,杨晓昕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70-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 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 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 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 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 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 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促使经济活动中的思想与研发成果在更大范围的商 业活动中产生创新价值。
  • 李思维1,2,童光荣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78-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
  • 蓝 宏1,李红昌1,颜 飞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88-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时空关系和尺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城市群与区域铁路匹配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 了区域铁路时空属性对应塑造的功能供给与城市群功能日益服务化、技术化、信息化和共享化的产业集聚与 溢出效应本源性需求相互匹配发展模型,并通过政策法规、责任主体、企业组织和实施程序等方面制度的建 设,确保了城市群与区域铁路功能时空匹配的高效率,对构建我国城市群与区域铁路时空匹配发展提出了政 策建议。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刘来会1,邓文慧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01-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006-2014年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区分 进入阶段与规模选择阶段,研究了影响沿线国家中国OFDI的相关因素,同时对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 行了区分。研究发现,我国在该地区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具体来看,高收入水平国家 的市场规模和对中国产品偏好以及政权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国OFDI进入和规模选择的主要因素,中低收入国 家的中国OFDI的资源寻求动机更加明显。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 扩展和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 李建军,孙 慧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10-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ODI区位选择的理论解说,并运用经过调整后的投资一 般化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内在驱动力与东道国外在影响因素对中国ODI的区位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显 示:(1) 获取自然资源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ODI的重要利益动机,而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 国自然资源寻求型ODI区位选择偏好存在负向阻碍和正向调节两个截然不同的机制;(2)中国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已经开始表现出效率寻求型ODI动机,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全球价值链分工水 平较低的缺陷;(3)与绝对市场规模相比,中国市场寻求型ODI更偏好于流入市场机会更多以及市场潜能更 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4) 中国ODI的投资风险与利益动机互相交织。中国应利用制造业全球价值 链“在位优势”与东道国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在促进当地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逐步建立由 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由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动建立并主导区域价值链的巨大转变。 资
  • 杨宏昌,黎 鹏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23-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分析该网络的特点和 溢出模式,探讨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动力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网络关系密切,但各个 国家在网络中的地位差别较大;整个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形成了四个经济增长板块;科技水 平差异是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是增长溢出的核心动力,贸易便利化程度也是 影响经济增长溢出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将建立系统的国际经贸网络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针对不同的 国家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贸易商品的科技附加值;要利用好建设“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 陈 凯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32-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对影响生产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基于38个国家的基本数据,运用动态 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GMM)两步法,我们实证检验了国际分工地位、政府规模、契约执行环境、经济发展 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五大因素对生产服务需求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地位对 于生产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影响;政府规模、信息技术水平对于生产服务需求有显著的负影响;契约执行环 境对于生产服务需求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文章就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服务的有效需求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 建议。
  • 印 梅1,2,程 贵3,张艳艳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40-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汇率行为对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与22位主 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动以及波动风险强弱将导致我国 出口贸易流向的改变,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出口产品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出口贸 易流向的关系还与贸易对方的进口倾向有关。将倾向于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与倾向于进口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相比,我国对前者的出口份额与人民币汇率水平负相关;对后者的出口份额与人民币 汇率水平正相关。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曾婧婧,童文思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55-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能源政策创新包括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制定和由该政策所导致的新能源对 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两个意涵。本研究选取31个省份2007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开发新能源 类政策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结果发现,能源政策创新通过以下两种 途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开发新能源类政策分别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在 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驱动下,能源产业内部实现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进而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 展。
  • 马兆良1,田淑英1,王展祥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64-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退化制约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资生态资本能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仍是一个悬而未决 的重要理论命题。为此,在一个增广MRW模型框架下,分析生态资本、人力资本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理 论逻辑;进一步,构建多维度生态资本指标体系,借助2004-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生态资本的经济 增长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资本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是生 态资本产生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生态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生态资本的外部性特征得以实 现。对应的政策含义是,加大对生态资本投资,并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促进生态资本转化为生产 力。   
  • 产业经济
  • 唐晓华,陈 阳,张欣钰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72-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 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 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 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 (Moran’s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 (1) 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 “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 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 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 的区域呈现 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 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 刘 明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5): 182-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 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 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 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