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4-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冯谚晨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并且处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的水平,文章分别用资金流 量表方法和收入法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带来的不良 影响,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低迷,往往还伴随着收入差距过大。文章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 降是由于劳资分配失衡,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所致,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个角度来 分析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的现象,结果表明在投入阶段资本增速较快,对劳动发生了挤占与替代;在劳动生产 率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平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在产出方面,计算了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系数, 结果表明企业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
  • 蔡 潇1,刘卫东2,吕添贵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我国1995-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量,构建VAR模型对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这三个变量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土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三者具有长期双向因果关系; (2) 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短期内土地财政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土地财政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财税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从现有的以土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外延经济增长模式向以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内涵增长模式转变。
  • 蔡群起,龚 敏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8-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1992年至2015年18个变量的季度数据,从生产要素投入、支 出法GDP分项构成、财政货币以及价格等4个方面,对中国与美日韩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粘持性与美日韩不相上下,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进出口、货币、物价和股 价的波动性明显更大,且多数变量与GDP的协动性显著偏低。此外,需求冲击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冲击来 源,中国政府的消费和投资、银行的货币信贷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有重大影响。
  • 彭舒怡1,涂正革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26-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我国1998-2008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计算不同属性工业企业 就业岗位变动率,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工业企业就业岗位变迁与市场化改革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考 察期间我国行业年平均岗位创造率234%,岗位损失率184%,就业岗位的更新带来了约5%的就业增长; (2)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部门或区域吸纳就业的能力与效果都强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部门或区域,市场化是推 动我国工业行业就业岗位变迁的根本动力; (3) 世纪之交下岗潮、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振兴、“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都是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们带来了工业行业微观层面就业岗位的巨大 变迁和大规模的就业人口流动。
  • 综合论坛
  • 李百吉,张倩倩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39-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30个省区市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以全国以及所划分的六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熵和协调度方法测算了全国及各区域的能源供给子系统内均衡度、需求子系统内均衡度以及供需结构均衡度。并且,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以分析能源供需结构均衡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①从全国整体来看,能源供给子系统内均衡度处于[054,062] 之间,需求子系统内均衡度处于[053,071] 之间。除2014年外,其余时期的能源供需结构均衡度均处于勉强均衡状态。②分地区来看,西北、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给子系统内均衡度相对较高,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需求子系统内均衡度不断上升;2000以来,西北、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需结构基本均衡,华北地区濒临失衡,东北地区在勉强均衡和濒临失衡间波动,西南地区由濒临失衡上升为勉强均衡。③能源供需结构均衡度对经济增长不产生短期影响效应,但长期影响效应显著。能源供需结构均衡度每增长1%将引起全国GDP平均增长1416%,其中,华东地区能源供需结构均衡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3924%;其次为中南地区,其弹性系数为1668%;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受能源供需均衡度影响的差异较小,弹性系数均在085%左右;西南地区经济增长受能源供需均衡度的影响最小,弹性系数为0311%。
  • 叶长华,周 洲,陈立泰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47-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在对工业集聚和金融业集聚协同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集聚和金融业集聚协同 发展的必要性及动因,其次研究了工业集聚和金融业集聚协同发展的耦合机制、协调机制、动力机制和竞争机 制,再次分析了工业集聚和金融业集聚协同发展的模式,本文最后就工业集聚与金融业集聚协同发展提出了相 应的政策建议。
  • 王 琦,冯 勇,马志刚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52-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时序比较和国际比较对中国农产品和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的结果表明,中国是农产品贸易大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呈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等 因素导致大规模逆差。尽管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态势,但市场开放程度与农产品贸易大国相比差距 仍然较大,农产品总体和分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不具备比较优势,农业企业在数量、规模等硬性指标和软 实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有鉴于此,应从农产品和农业企业两个维度入手, 提升农产品价格、质量和效益的国际比较优势,提高中国农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参与和掌控产业链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打造农业综合国际竞争力。
  • 房 林,邹卫星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60-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信、电力、铁路等这类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网络产业定价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本文建立一个 “双重委托———代理”体系下的激励规制模型,分析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规制收买情况下的网络产品定价问题,从 市场势力、税收政策、转移支付、规制收买等角度解释了主导性企业和接入企业在不同状态下的产品定价策略, 同时讨论规制收买产生的影子成本对企业收益、社会福利的影响。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张 虎,赵炜涛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出发,采 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财政支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 效应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与 城镇化对本省和邻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以城镇化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中,财政支出随 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其对经济增长边际贡献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 型特征。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 出相关建议。
  • 霍炳男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76-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给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带来了严重挑战。文章在修正 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992-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 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 平、经济开放度、金融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政府作用对 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职业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水 平的提高。因此,要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
  • 宋丽颖,张伟亮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8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九省区市2001-2014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分位数回 归方法,研究财政科技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波动主要来源于 技术效率的波动,技术进步的差距扩大了各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 (2) 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全要素生产 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在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财政科技投入对其促进的方式不同。本文政策含义 是地方政府需要准确定位自身全要素生产率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引导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流向,更好地促进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 周 慧1,苗洪亮2,曾 冰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95-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 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 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 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 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 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技术的吸收能力,创新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
  • 华淑名1,高志刚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03-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即“五化” 协调发展是欠发达 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本文首先阐释了“五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接着构建了“五化” 协调发 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新疆为例,测度了新疆2000-2014年的“五化”耦合协调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 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五化”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根本动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载体和带 动力量,农业现代化是重要保障,信息化是重要引擎,而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条件。新疆新型城镇化 发展水平最高,而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新疆“五化” 耦合协调水平很低,从2000年的极度 失调逐渐转变为2014年勉强协调,但协调水平保持不断的提升。最后根据结论得到了几点启示。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张梦婷1,钟昌标2,俞 峰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10-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的发展形势下,来自新兴和转型经济体的国际投资正日益向传统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发出挑战, 理论体系亟待补充。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以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003-2014年 中国与125个国家之间的双向FDI数据为支撑,探究母国因素对IFDI影响OFDI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 (1) 现阶段中国的IFDI对OFDI的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竞争效应,总体呈正向影响; (2) 母国R&D投入对IFDI 影响OFDI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增强IFDI中管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且正向影响OFDI,尤以R&D人员投入为 著。(3)母国与东道国的贸易往来对IFDI影响OFDI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出口的调节作用更突出。本文 以发展中国家双向投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丰富了国际投资理论体系,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协调双向投资有一 定理论指导意义。
  • 陈 明1,魏作磊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17-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在提升当地生产率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上发挥着重 要作用。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出发点,在探讨生产服务业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后,构建计量经济 模型对中国2005-2014年生产服务业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服务业开放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引领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应充分发 挥生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持续推动作用。
  • 闫付美,张 宏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26-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OFDI的主体,对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意义重大。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诸多因素。在 此基础上,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二值选择模型,对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OFDI的因素进行 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和规模、出口贸易成本、OFDI固定成本、东道国战略资产和服务业规模等 变量,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OFDI影响显著;通过进一步检验,我们发现高收入国家样本的回归结果与全样本 相似,而中低收入国家样本的多个结果变得不显著。
  • 财政与金融
  • 冯文芳1,2,刘晓星1,石广平1,王正军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35-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偏离了资产基本面的情形,基于此定义尝试用协整和VEC模型分离和提取 了我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通过引入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分析了金融杠杆与资产泡沫之间的动态 引导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杠杆与房地产泡沫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影响多为正效应且程度剧烈,而对 股市泡沫仅存在单向引导关系且在股市大跌时表现为正效应;房地产和股票具有财富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 从影响程度来看,金融杠杆对股市泡沫引导关系比对房地产泡沫更剧烈和更敏感,但从影响频率来看却相反; 金融杠杆与资产泡沫之间的这种引导关系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 马亚明1,苏昱冰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47-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 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引擎”,如何 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有效对接“三去一降一补” 的各个领域,推动释放长期的潜在经济产出, 是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创造性地引入供给角度的经济增长模 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理论、实证、实践三个方面研究金融对供给侧要素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 度,结合滨海新区金融机构支持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情况,对金融如何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完善自身 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建议。
  • 理论探讨
  • 王煜宇,何松龄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55-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金融学理论是把金融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其所关注的是“真实的金融世界”,强调分析 金融制度应坚持实践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摒弃先验的、孤立的、静止的制度价值观,将制度与特定的制 度环境相联系。金融交易费用、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制度变迁共同构成了制度金融学的理论支柱。在理论内核 上,制度金融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耦合;在理论应用上,制度金融学理论迎合了 我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制度金融学理论在我国将有较好的发展土壤。
  • 周大铭1,姚洪涛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63-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呈网络发展趋势,在网络内存在复杂的企业竞合关系。这对信息产业创新 能力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企业竞合关系视角,首先构建信息产业网络多层次竞合模型;其次,运用 Lotka-Volterra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综合地仿真分析网络内企业竞合关系及其与创新模式的关系;最后提出如何 提升我国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冯朝睿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71-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反贫困在本质上属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治理范畴,在形式上是国家治理情境下一种经济政策目 标,在过程上是通过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国家治理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学视角下的反贫困过多强 调国家和市场作用;社会学视野更多强调社会保护意义;公共管理学要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研究反贫困的竞 争与合作模式。综观我国现行反贫困策略仍然具有无序性对抗和理性对抗特点,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的本 质是追求合作,未来地方政府反贫困策略必然从对抗走向合作。本文基于反贫困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治理的 能力的体现的视角,首先,在厘清反贫困研究典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方治理过程的反贫困,而后解析地方政 府反贫困的三种竞合模式,最后,从地方政府反贫困的合作治理模式探寻区域经济及国家发展之道。本文以经 济发展为抓手,以治理合作为契机、以市场、社会、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通力配合为基础,构建地方政府反贫 困的竞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从政治、经济、市场、体制、社会、经验六个方面统筹规划,科学发展,最终为国 家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地方治理的多元、多层合作格局奠定基础。
  • 研究述评
  • 沈 煜,罗 琦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77-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实质性的转变,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的新常态。在 这一背景下,国内学术界就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征、矛盾、增长动力以及调控的政策选择等多个领域, 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融入了一带一路、反腐、城镇化等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视角,还将我 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与结构主义理论引入进来。本文旨在归纳、梳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 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 饶 卫1,陈 娴2,陈 欣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4): 184-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性因素,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深入 探析文化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本文以文化的概念为主线,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与成果等 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并对未来国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建议。本文为实现在中国制度背 景下,如何有效地发挥文化在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方面的作用提出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