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苏宏伟,庞德良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经济、能源和环境(3E) 系统协调水平测算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计量工具分析了中国3E系统协调水平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差异,并采用核密度函数模型对协调水平的动态演进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 (1)3E系统协调度在观测期内呈提高-下降-再提高的变动趋势,总体协调水平波动中向好; (2)3E系统协调水平分布在空间上相关性较弱,空间分布缺少明显的空间正向集聚效应,集聚区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 (3)3E系统协调水平相对高值和相对低值区呈较为一致的演进趋势,3E系统协调水平相对低值和相对高值区域内部的低值区与高值区系统协调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低值区改善速度显著提高,高值区改善速度则在下降。根据各地区经济、能源和环境系统特征的异质性,中国应构建差异性的3E政策保障体系应对3E系统失调,同时促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以及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推动空间集聚效应的同时,缓解由集聚引发的失衡。
  • 王 刚1,代法涛2,张 龙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AgénorandCanuto(201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社会资本和创新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为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结论如下:随着社会资本偏好的不断加强,均衡状态下拥有高技能的个人选择在R&D部门工作的比例越高,相应地工资和储蓄增加,私人资本存量也就越大,增加的私人投资反过来吸纳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进入到R&D部门工作;反之,则容易引起人才错配。相应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越大,就越容易获得创新的机制,社会资本提高了R&D生产效率,进而使一个经济体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帮助该经济体避免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数值模拟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结论,这为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启示。
  • 周政宁,史新鹭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2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 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1%。
  • 谢安世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梳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供需匹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经验、 当前现状、国际视野与现实国情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经济增速减缓的原因。指出基于二八定律的逆向 操作,一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需 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激活沉淀需求,促进供 需平衡,或许是破解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之道。
  • 秦琳贵,王 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3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投资增速放缓、出口增长乏力,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 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本 文将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总结为两种,一是文化消费作为投入要素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文化 消费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对这两种方式分别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 现文化消费作为投入要素以及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与文化 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误差修正效应,当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产生变化时,能够以比较快的调整 速度自动回归到长期的均衡状态;文化消费在长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
  • 宋 建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具体分析不同收入阶层消费之间的消费异质性及其相互影响,本文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理 论,利用随机系数模型对198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7个收入等级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各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呈“M” 型,较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其相邻较高收入阶层消费的正向影 响,且这种“模仿效应”随收入阶层的提高而降低;最高收入阶层消费受到相邻低收入阶层的负向影响,表 现为“逆势效应”。同时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受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家庭规模增大不利于低收入家庭提高 消费,且收入不确定性对最低和最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方向相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从多角度提高各收入阶层 居民消费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不同收入阶层的相互影响方面。
  • 综合论坛
  • 王志强1,刘伯凡2,曹建华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5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 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 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 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 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 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进一步鼓励高技术产业集聚, 完成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的有效举措;对中西部一般制造业密集的省份,通过短期内持续鼓励一般制造业的集 聚与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最终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条件,是长期内实现调结构目 标的有效途径。
  • 李子豪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6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和2003-2013年215个地市数据,利用门槛面板的估计方 法,本文实证考察了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收入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 收入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而在人均收入较高时,收入 差距扩大则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门槛效应主要通过城乡、农村收入差距产 生。因此,加大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有利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稳定增长,也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 的重要举措。
  • 税 伟,陈毅萍,吴聘奇,王武林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73-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化农业区域的地方商业环境质量 是解释其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研究以福建省安溪县专业化茶区为例,以“钻石模型” 和“粮仓模 型”为基础,构建包括“区域文化”和“外来投资” 因素在内的专业化农区商业环境评价的假设模型和44 个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专业化茶区的商业环境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的分析,最终重构了纳入“地方政府”等5个直接关键要素和包括“区域文化”等3个间接要素的商业环 境“粮仓”模型,在茶叶产业成功验证了“粮仓”模型在我国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 区域专业化的商业环境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 王 旭1,王盳雪2,张璇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84-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与我国房地产融资结构的关系,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变化与影子银行规模、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等指标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子银行与房地产融资结构的作用关系和机制。实证发现我国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非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与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中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间接流入了房地产业。
  • 孙 烨1,吴昊洋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9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十三五” 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成为我国统筹国内外大局的重大经济 发展战略,新时期全方位对的外开放战略,就是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在此要素中,金融核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以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促进区域合作为突破点, 推动区域内和区域外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本文再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国内经济区出 发,以世界银行基础设施估计方法,以2005-2016年为时间样本,通过构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及量 化,进一步研究陕西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投融资发展的经济决策,认为 要为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政策环境,推进项目试点,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建立国内外融资平台,以支持 战略开发项目的实施。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龙亮军,王 霞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98-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 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统称为生 态损耗,同时运用脱钩理论和协整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损耗、经济增长与 福利水平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1) 过去 三十多年间,我国资源环境消耗与城市化率成正比,人均生态足迹由1980年的115全球公顷上升到2011年 的249全球公顷,并在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生态 赤字”的现象,经济增长遭遇“生态门槛”;(2) 生态损耗、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之间的脱钩状态总体而言 均不太理想:生态损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大部分年份的“扩张负脱钩”状态;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之间的 脱钩状态,近年来也主要呈现“扩张负脱钩”和“扩张连结” 状态,经济增长开始遭遇“福利门槛”; (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损耗、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具有同趋性,并且存在着从生态损耗到经济增长、福利水 平的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我国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王慧娟1,兰宗敏2,金 浩1,张 超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07-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 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 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 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 的演化特征,城 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 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西南部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在武汉、长 沙、南昌三大城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区域已初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边缘城镇群”。从经济空间联系 强度格局演化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组团“多极化、碎片化” 特征显著,武汉都市圈组团、长株潭组团和南 昌-九江组团扩张显著,从而严重挤压了宜昌组团和萍乡-宜春-新余组团发展。
  • 江 瑶,高长春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15-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的半参数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 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市场 需求、开放程度以及城市运输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 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受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最大,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受市场需求和开放 程度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受城市运输的推动最显著,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受五 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均未十分突出。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殷 琪1,薛伟贤1,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23-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转移模式形成分析的基础上,以2005~2014年“一带一路”38个国 家为样本,使用两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在“一带一路” 生产网络中产业转移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实 证发现,承接国和转出国的经济增长差异、承接国的城市化水平、跨国公司的市场寻求型动机、资源寻求型 动机和效率寻求型动机,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中的产业转移模式的概率具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 而跨国公司的技术寻求型动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概率基本没有影响。
  • 王 晗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30-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经济已经迷失了20余年,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 币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对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借助DSGE模型对日本的扩张 性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日本对外贸易额不升反降的原因、扩张性货币政策与 负利率政策配合使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选取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日本的货币发 行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这五个指标,建立VAR模型,就 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提出了安倍经济学扩张性货 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李可爱1,周 申2,王奎倩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42-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DI的大量流入可能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 推进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关系密切。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就FDI 流入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FDI显著降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 的灵活性,说明FDI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产生影响的。此外,FDI对我国劳动力市 场灵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
  • 刘 胜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49-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出发,探讨逆向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 并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适度的逆向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但过高的逆向外包会诱发其抑制效应,使得发包企业被俘获在创新价值链低端,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受阻,从而逆向服务外包与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呈现倒“U” 型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地,从细分行业 来看,资本密集型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密集型服务外包及劳动密集型服务外包均对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有 显著的促进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囿于接包方对核心技术秘密的保护而使得发包企业在逆向发包时遭遇 “技术瓶颈”。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均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尹传斌,蒋奇杰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55-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究西部 地区绿色发展。在采用基于SBM模型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进行分析,并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因素。总体上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但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西部地区 绿色技术效率存在下降的趋势,绿色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需要 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要以创新驱动、科学统一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 消费结构、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 吴德存,刘金平,杨 贺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62-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生态足迹已严重超出生态承载力范围,省际差异较大。为探究生态足迹增长的社会 经济因素,基于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利用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及空间回 归偏微分方法对影响省域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表 明:(1)促进中国省域生态增长的直接效应主要有人口规模、社会富裕程度、城镇化率;提高科技水平与对 外开放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各省域生态足迹的增长。(2)人口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溢出效 应,同时城镇化率与工业结构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从政策角度,降低省域生态足迹不仅要优化本地区的影响 因素,也要考虑毗邻省份的彼此影响,加强科技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合作。
  • 田时中1,赵鹏大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70-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验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国1998-2014年30个省际动 态工业污染的面板数据,通过线性函数对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设立多元回归方程,从 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对影响煤炭消耗的经济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会导致各项污染 物排放量的增加,煤炭消耗对废气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烟(粉) 尘排放的影响次之,然后是SO2,而对 废水排放的影响最小。(2)煤炭消耗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即煤炭消耗对华东、华中 和华北地区污染排放的影响要高于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3)全国层面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 与产业结构变动、城市化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干预经济强度增加、地方政府能源工业投资提高会增加煤炭消 耗量;产权结构优化、能源价格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会减少煤炭消耗量。而七大区域内,各经济因素的 变动对煤炭消耗的影响呈现较强的地区差异。基于实证结果,认为应通过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从源头上控制 污染排放;各地区在明确污染排放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污染排放控制的区域合作;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主动应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
  • 财政与金融
  • 孙 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78-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化是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用于分析资本主义变化的范畴,但无论就理论内涵还是量化测度 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存在金融化过程。基于金融资本只是参与价值分配而不参与 价值创造的政治经济学说,将难以切实理解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金融化进程。通过区分金 融活动中的价值生产活动与非价值生产活动,以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细化发展,将有利于我们 深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将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完善推向新境界。
  • 方 兴,郭子睿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3): 183-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人们传统的支付习惯。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 指数、借助时变TVP-VAR模型,研究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得到的 主要结论有:第三方支付与电子货币的应用与货币流通速度正相关;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 定性,从产出渠道来说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在价格渠道则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面对第三方支付的 冲击,我国央行及监管部门亟待完善相关监管政策,建立电子货币流通监控机制,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