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李小云1,2,杨 宇1,2,刘 毅1,2,王钰鑫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 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 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 重心的空间变 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 (1) 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 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 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 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 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 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 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 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 宋 琪,马树才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就人口年龄结构对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发现:充足的劳动供给会促进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增长。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1998-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抚养负担减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55%;在人力、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少儿抚养比的作用弱于老年抚养比;当老年抚养比达1604%时,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降低至零;老年抚养比达1915%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降低至零。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长期来看“第二人口红利”并不存在。
  • 靳振忠,王 亮,张 郁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8-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居民消费日趋重要的今天,考察限制我国居民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 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交易效率指数,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交易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双 重影响机制,并以199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 改善消费条件或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直接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近年来交易效率的提高会通过 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作用,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因此,为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可以从改善物质基 础设施、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
  • 庞 伟,孙玉栋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是促进地方公共服务改善 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方式对地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二者的实际影 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变化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显著倒“U” 型关系,即地方政府支 出责任过多时会恶化当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但低于最适支出责任比例以下时,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即使减小 也不能带来公共服务的改善,此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但相对于支出 责任来说,影响程度较小。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综合论坛
  • 肖育才1,姜晓萍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35-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41)
  • 王冰洁,刘振涛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4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探讨了管理层预测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预测 质量越高,越能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本文进一步从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竞争度和外部融资动机角度分析了 管理层预测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披露的管理层预测质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 成本;处于竞争行业的企业披露的管理层预测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向关系;无外部融资动机企业披露 的高质量管理层预测,更有助于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杨 林,陈喜强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59-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当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以珠江三 角洲地区为考察对象,在价格法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市际面板数据,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市场一体 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将促 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 体化组织内部,高经济发展水平组的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比低经济发展水平组小。
  • 何 砚,赵 弘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67-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年至2015年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 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与津、冀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 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各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 势。第二,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 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第三,京津冀城市的投入-产出系统均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 不具有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的文献,还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正不断推进并 深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识。
  • 刘 凯,任建兰,穆学英,陈延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77-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绿色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
    色化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绿色化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
    平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整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从高到低的衰减速度呈现由快减慢再
    加快的趋势;绿色化呈现弱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
    间格局,H-H型城市主要分布在热点区,H-L型城市以西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居多,L-H型城市数
    量只有三个,L-L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冷点区。
  • 张文博,邓 玲,尹传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84-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节点,研究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对绿色“一带一
    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一带一路”重点开放城市和沿线省区的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
    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研究发现:“一带一路” 主要节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
    较高,2005-2015年间绿色经济效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各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海上丝绸之
    路节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最优,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次之,内陆开放型城市最低。用Tobit模型对绿
    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绿色经济效率与城市规模呈倒U型关系,第二产业比重对城市绿色经济效
    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 产业经济
  • 邓光耀,张忠杰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9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
    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 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
    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
    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 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
    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
    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 的发
    展。
  • 孙 巍1,刘智超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99-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新时期省际经济严重分化的现状,本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从劳
    动力回流机制、回流框架下的资本要素投入机制、总产出与人均产出维度下的经济趋同机制三个方面分时
    段、分区域探究了工业劳动力回流能否推动工业经济省际趋同与工业劳动力回流对经济省际趋同的作用机
    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显著加速了资本要素投入。相对于流出省份,资本要素更倾向于投入回流省
    份。相较于流出省份总产出、人均产出增速显著放缓、甚至总量萎缩,劳动力回流及其改变的资本要素投入
    显著扭转了工业总产出与人均产出的下滑趋势。虽然存在要素边际产出递减,但劳动力回流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产出弹性的显著下滑。如果劳动力回流规模足够充裕,省际经济规模必将显著扩大。劳动力回流改变的
    资本、劳动要素供给与配置最终推动了工业经济省际趋同。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李 颖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07-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于1979年,30多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增长了近228倍,日本已经成 为了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外资引进国,中日两国经济关系愈发紧密,彼此的关联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给中国带来 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从中观层面探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我国产 业结构升级的敏感性;特别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 应进行了定量敏感性测度。
  • 李 超,张 诚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14-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通过使用2000-2014年
    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同时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2008年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但对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
    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最后,中国对高收入国家及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对国内制造
    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但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于国内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拉动作
    用更加明显。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杨 冕1,2,卢 昕1,杨福霞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27-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定量测算中国各省份2000-2011年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能源价格扭
    曲对中国能源效率的综合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1) 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价
    格扭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能源价格双轨制改革以及近年来所实施的
    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在纠正中国能源价格扭曲问题中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2) 无论是全国层面还
    是区域层面,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增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其中,这一效应在中部
    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从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为我国能效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 乔永璞1,储成君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34-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微观作用机理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模型,采用Shooting方法计算鞍点路径,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外部效应,结果显示,渐进递增的动态补贴政
    策通过纠正资本过度积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双重红利,达到整条鞍点路径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本文建议政府用庇古税的税收收入作为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并通过动态补贴的形式鼓励可耗竭
    资源开采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价值转换成企业的绿色竞争优势。
  • 刘志红1,2,曹俊文1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41-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承诺表明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鉴于“速度脱
    钩”的不足,文章基于“数量脱钩” 视角,推导出两者脱钩状态下,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和GDP增长率之间
    的数量关系式,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量脱钩“可能性曲线”,将数量脱钩划分为8种类型。对我国的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主要处于“增长连接” 和“扩张负脱钩” 两种状态。2030年我国基本
    能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60% -65%的承诺,但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水平有很大难度,经济
    增长与碳减排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两难境地”,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仍将经历一段较长的时期。
  • 财政与金融
  • 崔 昊1,2,蒋兴明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48-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行业长面板数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及进口额对汇率
    传递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将导致中国进口价格水平下降约002%;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传递存在“非对称性”;(3) 进口额对汇率传递存在“门槛
    效应”,进口额超过“门槛值”时,汇率传递效应才显著存在,目前中国进口额已超过这一“门槛值”。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56-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人民币离岸在岸汇差持续存在现象,系统研究其波动特征、形成原因及影响。利用GIRBEKK-
    GARCH模型研究发现离岸市场主导汇差方向;利用DCC-GARCH模型研究发现离岸在岸市场割裂
    程度还比较严重;构建SVAR模型研究发现目前套利因素是汇差形成的主因、宏观经济波动因素是次因,而
    市场分割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鉴于汇差对经济金融秩序的干扰,研究提出增强对离岸市场调控能力、保
    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加强离岸在岸互联互通等促进汇率收敛的政策建议。
  • 理论探讨
  • 邓仲良,张可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6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或扩散取决于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其中匹配机制从要素配置上内生地决定了
    集聚经济的增长效率和质量。研究产业—空间匹配问题能为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化布局形态、创新区域协调
    发展、正确认识疏解城市功能与产业承接等现实问题提供政策依据。文章系统梳理了产业—空间匹配的基本概念
    与研究框架、匹配的测度方法、匹配作用机制及匹配有效性理论四方面的研究文献,并总结了代表学者的观点与不
    足,力图揭示产业—空间匹配问题的本质。文章最后指出了产业与空间有效、稳定匹配的现实意义。

  • 石 越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77-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预测经济学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一支,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预测经济
    学的方法论基础。《方法论》将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规定为实证经济学,将实证经济学的性质规定为预测经济
    学,将“猜想与检验”作为实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在批判其以预测
    为核心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因素。
  • 吴本健1,肖时花1,2,马九杰3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1): 183-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初始投资效率和农民福利改进视角构建数理模型,比较基于商品契约、要素契约和嵌入合作契
    约的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效率问题,并提供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不同契约形式的初始投资效
    率和农民福利情况作为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基于嵌入合作契约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初始投资效率和农民福利
    上对其他两种契约类型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更能契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对农业供给
    侧进行改革时,应该采取基于嵌入合作契约的农业产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