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靳相木,陈 阳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对已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分析路线和主要议题进行结构性的总体把握,揭示该 项研究的脉络演变及趋势,以期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在研究范式上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学界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四条分析路线,即基于增 值贡献的分配研究、基于地租形态的分配研究、基于产权归属的分配研究、基于公平正义的分配研究。研究结 论:今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应在以下四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增值的 本质及规律;土地增值分配机制的选择和政策工具组合;具体形式下土地增值形态的划分及定量核算;当前阶 段土地增值在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合理分配的客观依据。
  • 朱函葳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企和私企有不同的生产效率,投资在这两类企业之间的分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这种分配涉及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两类企业生产效率差额之间的权衡,即当一种类型的企业中投资过多而面临边际报酬递减 时,转而投向其他企业更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动态优化模型论证了具体情形,随后利用 我国1983-2015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而言,私企较之国企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提高 私企投资占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以2000年为分界点,在前一发展阶段中,国企投资占比与经济增长率呈 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私企投资占比则与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后一发展阶段中,随着国企改革和规 模缩小,相关关系出现逆转,并且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提升。
  • 林 桐,王文甫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9-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备受社会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本文运用1990-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时变参数面板结构VAR模型(TVP-PS VAR)及状态空间估计方法来探讨我国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年之前我国财 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既有凯恩斯效应也有非凯恩斯效应,其中非凯恩斯效应区间体现在1994-1995年间及 1998年;(2)2000-2009年间财政支出政策都具有较弱的凯恩斯效应,即政府支出乘数基本为正且稳定波动; (3)2010年之后积极财政支出政策依然表现为凯恩斯效应,但是政府支出乘数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特别 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目前较低的贸易开放度及较高的政府债务率,因此,为 了提高财政支出政策的有效性,我国需要实行外贸结构调整等措施来增加我国出口贸易,同时合理控制政府债 务规模。 政府支出乘数;贸易开放度;政府债务率;TVP-PSVAR模型
  • 综合论坛
  • 许长青1,周丽萍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2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8-2014年中国统计数据,通过拓展的生产函数和多变量VAR模型,研究对中国教育 公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但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偏小;中国教育基尼系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越来越平缓,并且在世纪之交出 现反弹现象;教育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 结构,短期看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具有反向作用, 长期看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教育公 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反之未必然。市场经济中的体制性障碍导致了收入差距拉大,阻 滞了社会流动,抑制了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 经济增长;教育公平;生产函数;VAR模型
  • 刘运转,宋 宇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4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基于需求诱致创新理论,分析认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技术 创新。对1996-2006年世界上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收入差距 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收入差距较大,通过与日韩等国比 较,发现中国消费率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政策含义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提高其收入是缩 小收入差距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 庞洪伟1,2,巩艳红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48-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幸福,并且幸福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行为。本文采用 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了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对就业以及创业意愿的影响。通 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能够显著提高其就业概率,并能显著提高其失业再创业的 概率。幸福感以提高城镇劳动力生产率、改善城镇劳动力的社会资本、激励城镇劳动力搜寻工作的意愿等机 制,影响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因此,以提升城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会加剧城镇 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反而可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积极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宋 哲,于克信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57-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资源型企业资金密集、业务周期长,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影响较大。为建立良好的资本 结构,提升企业绩效,本文研究资本结构、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以及动态能力是否在资本结构对 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选取2013至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58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数据,应 用SPSS统计分析发现,西部资源型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流动比率对企业绩 效和动态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和动态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股权制衡度对公司 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动态能力在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发挥部 分正向中介作用。这一结论丰富了资本结构、动态能力理论,为西部资源型企业提高资本结构、动态能力和 绩效水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方齐云,许文静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6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计算我国各省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采用EBM-Window 模型测度我国各省的绿色经济效率,然后利用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从时间和 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本省的 绿色经济效率影响为负,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但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绿色经济效 率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即撇开地域性,从总体上看,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因 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各地不能单打独斗,而应多地联动、协同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城镇 化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
  • 郭爱君1,胡安军1,王祥兵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7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初始的产业选择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能够揭示资源衰竭型 城市经济发展出现困境的原因,但无法分析一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向复苏或成熟这一现象。基于此, 首先分析产业路径依赖的形成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研究发现由于区域内 生力量和外生力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施加的影响强度和时机不同,产业路径依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 以表现出“锁定”的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渐进偏离的“粘性”。从这一特性角度,可以很好解释产业路径依 赖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特征事实。其次,为了探索产业路径依赖偏离的驱动因素,构建产业依赖度变化模 型,通过该模型将引起产业路径依赖度变化的因素分解为工业内部转型、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结构三个因素,并 探讨其贡献度,这为制定产业偏离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为例,探讨了新疆 石油产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驱动因素。最后,根据研究提出路径偏离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80-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江苏省2010-2015年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国民经济数据(GDP),选取公路、水运、农 业、建筑业、工业、服务业等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江苏省经济 发展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市间以及同地区内部存在较大差异, 进一步研究表明:南京、徐州、苏州等市作为交通基础设施配置较为高效的城市,其近几年的资源配置一直 处于有效状态;无锡、常州、盐城、连云港等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属于不稳定状态,具有很强波动性; 南通、泰州、扬州、淮安、宿迁以及镇江的交通基础设施配置效率增长较为缓慢,且配置效率长期处于平均 水平以下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优化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的建议。
  • 李 勇,王 莉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滞后城镇化进行了解读。本文发现,城 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城市本地居民相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工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的制度性 “溢价”,这不仅降低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迁移意愿,还同时迟滞了城镇化。如果再考虑人力资本差距所引起的工 资水平“低端锁定”,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便越严重,其对于城镇化的迟滞作用也越强。利用1998- 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上述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本文的逻辑。那么,打破城市内部的劳 动力市场分割,消除城市本地居民相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制度性“溢价”,将成为我国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工 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97-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分权背景下,土地不仅执行着一般的生产要素功能,还充当了地方政府GDP竞赛的工 具,这使得土地城市化显示出较强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对土 地城市化的依赖程度下降,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递减。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城市化能够通过规 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本文基于2010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实证研究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 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及趋势。结果显示,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土地城市化的贡 献。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而土地城市化贡献递减。研究结 果意味着土地城市化并不能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可靠依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走一条以人口城市化为中心 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黄亚钧,汪亚楠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06-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税税率下降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是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两大典型特征。本文对Melitz (2003)和Chatterjeeetal(2013)的企业异质性理论进行了改进,着力于研究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出口表现之 间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DID方法实证研究发 现:WTO的政策效应在2003年开始发挥,关税减免对于企业出口表现的作用显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高 了企业出口表现对于关税减免的变化弹性。
  • 沈国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13-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在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路径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 基于2004-2013年中国29个省(市)汽车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以对外开放作为门限 考察变量,分别从全国总体和分区域实证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 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外开放是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2) 外商直 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是负向的,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提高而有所弱化;(3) 外商直接投资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抑制作用具有对外开放度下的非线性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据此,提 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引资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23-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Hausmann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对中国出 口竞争力与经济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展开对中国出口竞 争力与经济复杂度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竞争力与经济复杂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从 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来看,经济复杂度的提升有助于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但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影响力度 有所不同。经济复杂度对大多数产业的出口竞争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对东部地 区的影响超过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超过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 财政与金融
  • 陈守东1,孙彦林2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33-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货币政策、外部冲击与内部冲击三个层面进行指标变量的筛选,基于降维思想提取中国金 融状况指数(FCI),并研究其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领先滞后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正处在第3轮金 融景气周期循环的缓慢复苏期,与新一轮金融小周期的快速回升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房地产市场与大宗 商品价格等有关变量对FCI具有显著的相对重要性;2017年中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发生系统性 金融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要防范局部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且应加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金融状况 的有效性;FCI对未来通货膨胀具有较强预测能力,2017年CPI有望继续回升;预测显示,2017年中国金融状 况将步入一轮金融小周期的下行区间,但下行幅度有限,趋势成分表明2017年金融状况仍处于第3轮金融景气 周期循环的上行区间;短期周期波动与长期运行趋势间具有内生作用机制,2017年短期周期波动有助于中国金 融状况加速回暖与向好发展。
  • 杨 坚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43-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资源型区域发展呈现下降态势,对我国经济的可持 续性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转变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金融功能的出 现能很好地推进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为此,本文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金融效果的 含义和特点,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从金融产业的角度进行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和评价。 经过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产业的效果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资源环境与能源
  • 李 斌,陈 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56-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低碳转型是经济持续绿色循环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拓展 环境规制主体为政府和个人,丰富财政分权测度综合指标体系,之后分别构建包含政府环境规制、个人环境规 制和政府环境规制二次方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以财政分权为门限变量、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交叉项为关键变 量的面板门限模型,探究其对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规制与经济低碳转型之间存 在一定的倒U型曲线变换特征,且增强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地区经济低碳转型。而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对 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存在财政分权的单一门限阈值效应,适度控制财政分权度有利于降低地区单位产出碳排放,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66-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技术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能源强度演化模型,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揭示 其时空异质演化过程;然后测算局域时空点的能源反弹效应;最后将能源反弹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与产出效 应,研究强度效应对能源强度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1) 各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 性;(2)产业结构轻型化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存在阻碍作用; (3)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存在时空差异的反弹效应,其中强度效应导致能源强度演化中的技术进步作用被抵消。中 国在实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应针对区域和阶段的特殊性制定并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同时还需 要通过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相关政策工具减轻能源反弹效应对能源强度的负面冲击。
  • 研究述评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77-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增 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大量流动人口由农村往城市迁移是城镇化最重要的特征,而人口迁移伴随的住 房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住房在城乡融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从城 镇化,城乡住房产权、市场与制度,城乡要素流动三个方面研究城镇化演进中城乡住房融合问题。文献研究 发现学者们对城镇化、城乡住房和城乡要素流动方面的问题都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乡住房融合研究比较 欠缺。本文研究认为城乡住房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演进中的城乡住房融合研究,需以系统 思维为指导,剖析城镇化演进中的城乡住房融合机理,搭建城乡住房产权均等、住房市场统一和住房制度一 体化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从城乡劳动力要素流动和城乡资本要素流动两个渠道,探索城乡住房融合的实现 路径。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38(10): 184-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政府当前首要任务是制定并实施宏观经济
    调控政策来稳定经济、促进充分就业,其前提是需要准确理解我国当前自然失业率水平及变化。本文对有关我
    国自然失业率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后得知,我国自然失业率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
    年代初的下降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不断上升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不断下降的趋势。当前,我国自然失业
    率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趋势,制定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宏观调控政策,并不会给我国带
    来较大的失业压力,加强实施再就业政策有利于降低自然失业率并推动经济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