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张志明,蔡之兵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需求侧改革成效不显、产业产能过剩、产品供需体系失衡是供给侧改革出台的四大背景,在详细解读此四大背景的具体含义后,对现有学者关于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定义进行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并没有在如何界定供给侧改革内涵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内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最后根据此内涵定义指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难点以及具体思路。
  • 王佳,张晓晶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6-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估算了两种不同口径的单位劳动成本,并基于三角模型对中国单位劳动成本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有显著影响,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非私营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可以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部分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从而推动通货膨胀。而私营企业很少具备这种市场势力,使其劳动力成本对通胀影响不显著。因此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垄断等供给侧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带来的通胀压力。
  • 张吉超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 综合论坛
  • 白极星,周京奎,佟亮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9-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住房是人口流动中核心问题,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把人口流动、城市开放度和住房价格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通过理论模型讨论了人口流动、城市开放度对住房价格影响机制,采用GMM方法对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住房价格持正向影响,但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开放对住房价格影响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存在中介效应。城市调控人为切割人口流动路径,导致人口流动机制扭曲。因此,东部地区应利用高房价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加大城市开放,发挥城市开放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理顺人口流动机制,防止大中城市住房价格非正常波动,促使城市住房市场回归正常化。
  • 徐曌,欧国立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28-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区域由于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细分制造业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不同类型的制造业根据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集聚发展,通过区域间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实现区域的分工和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制造业分工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间制造业分工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利用中国2011年省级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促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铁路与水运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域比较优势制造业人均产出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则有利于促进区域非比较优势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坚持不懈的加强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颜冬,陈能军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36-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运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考察金融发展、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1%,产业结构层次将上升0.09%,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贸易开放水平上升1%,产业结构水平将提高0.03%,同时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比重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次,本文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分别检验三大地区金融发展、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对三个地区的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贸易开放对三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正向影响,但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在实证模型中加入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交互项,结论认为,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交互项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程强,赵琴琴,辜穗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在多个不同类型区域的非均衡状态下展开的,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跨区域之间协同的有效性。基于协同学理论,认为目标、沟通、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协同是我国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实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碳足迹制度、增加碳汇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并从监测管理、设立奖惩机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孙久文,罗标强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7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运用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心职能强度Kei,可将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2)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值的大小,可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十分紧密,很紧密,较紧密和不紧密四个层级。
  • 陈潇潇,安同良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76-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来自于创新,而城市这一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有机体,作为创新组织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立足点,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管理。依据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地方政府的角色可以定位为“企业家”、“监管者”和“推动者”。通过梳理纽约市、伦敦市、东京市、大田市和深圳市五个不同国家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总结了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混合主导型三种不同模式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从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主体,整合资源,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发挥优势,明确方向,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传承历史,开拓进取,弘扬城市创新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国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 马 双,曾 刚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9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本文以我国6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收入不平等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其收入不平等现象越显著。其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制造业和政府部门就业人数比重和受教育程度,这些结果在采用不同的收入不均指标和工具变量分析的情况下均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本文认为,主张创新推动城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观点有失偏颇,如何更好地分配创新红利才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刘敏,刘金山,李雨培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00-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制度视角研究中国OFDI区位选择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许多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4年中国对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OFDI流量数据,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投资引力模型,把母国投资动机和东道国制度相结合,共同研究东道国制度和双边制度距离对中国OFDI以及不同投资动机OFDI投资选择和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1)东道国政治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选择和规模影响不显著;东道国经济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东道国文化制度对中国OFDI投资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2)三种制度距离绝对值对中国OFDI投资规模影响显著为正,中国OFDI呈现出“制度远离性”的特点。(3)中国OFDI偏好制度比中国好的东道国,在“风险偏好”中又具有“风险规避”特征。(4)不同投资动机OFDI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偏好和路径依赖,资源寻求OFDI在经济制度高的国家投资规模更大,技术寻求OFDI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高的东道国投资规模更大,市场寻求OFDI更偏好选择经济制度高的国家投资,并且东道国文化制度高会增加其投资规模。
  • 蒋庚华,张曙霄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13-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指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整体服务贸易壁垒、跨境交易服务贸易壁垒、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壁垒、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为负,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壁垒、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壁垒、跨境交易服务贸易壁垒;中国服务贸易壁垒对来自东亚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最大,对来自欧盟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次之,对来自美国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最小,对来自除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离岸货物外包的影响虽为负但不显著。
  • 财政与金融
  • 马轶群,李晓春2,董哲昱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34-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定义制造业资本质量的基础上,使用LMDI分解出我国制造业资本规模效应、资本生产率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然后通过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制造业资本质量的长期动态影响。结论显示:一是资本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产出的贡献最大,并呈逐步上升趋势,资本规模的贡献次之,其波动性较大,而资本配置的贡献最弱,也是最为稳定的效应;二是金融发展与我国制造业资本规模效应、资本生产率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金融发展在短期内显著推动制造业资本规模效应的提升,中长期看,推动作用逐渐消失。金融发展对制造业资本质量的推动作用具有长期性;三是金融发展对我国制造业资本规模效应、资本生产率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变化的贡献均呈上升趋势。相对而言,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应变化的贡献最多,对资本生产率效应变化的贡献次之,对资本规模效应变化的贡献最少。
  • 农业经济
  • 李婷婷,郭沛,栾江,陈建成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42-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劳动者非农收入的收益率为2.8%~3.5%。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差距,这能够通过教育对非农收入的回报率,进一步固化西部农村地区劳动者的非农收入差距。分解法结果显示,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4%~4.3%。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力度、改善教育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减少贫困的发生率、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
  • 周镕基, 皮修平, 吴思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50-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出现了两突出“悖论”:一是传统农业虽更契合“天人合一”之道,却因产量低下而难以为继;要素驱动型“现代农业”产量虽高,但却导致了一系列负外部性。二是农产品虽“三量齐增”(产量、进口与库存),但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未来农业发展既不能走传统农业老路,又不能长期走高污染的“邪路”,“传统农业——要素驱动型农业——创新驱动型农业”是农业发展必然路径选择。选择创新驱动战略(农业负外部性降低的源动力)、多功能农业(现代农业价值提升的“蓝海”战略)、延伸产业链(“微笑曲线”理念缓解供给侧“悖论”)和农村人力资源(降低负外部性与改善农业供给结构的保障)等发展路径与形式实现农业螺旋式上升与创新性发展,是农业“悖论”化解的关键;而与之对应的体制机制构建是农业发展路径的根本保障。
  • 佟继英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55-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澳FTA的签订将对中澳农产品贸易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应明显。基于UN贸易数据库1992-2014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综合运用TSC、TII指数和修正的CMS模型研究两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和分类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澳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较强、产品集中度较高和贸易强度不均衡的特点。实证结果发现,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和出口竞争力效应始终是促进中方向澳方出口及澳方向中方出口的主要因素,同时存在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国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结合中澳FTA关于农产品贸易的承诺,提出中澳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研究述评
  • 梁 俊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65-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学术界对于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周期性因素导致了增长放缓,还有一种认为是结构性因素导致了增长放缓。本文对这两类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分析了现有研究后,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使中国的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需要采取逆周期调控与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组合。
  • 陈和平, 祁春节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70-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完全解释“贸易丢失之谜”,需要从制度因素去寻找答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较高的制度质量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糟糕的制度质量就像无形的贸易壁垒阻碍贸易的发展,制度质量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源泉。文化传统、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同样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较为薄弱。未来应拓展和深化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构建一个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总体制度分析框架,系统地探讨总体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以便更全面地刻画制度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司林波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77-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技术创新的影响要素,以及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当前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认为技术协同创新应该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趋势。
  • 曹玉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8): 185-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空间发展不平衡与空间经济集聚两方面介绍和评述了空间经济分布结构的各种测度方法,包括加权变异系数(WCV)、基尼系数(Gini)、广义熵指数(GE)、Atkinson指数、HHI、EG指数、地理集中指数(GC)和经济发展潜力指数(EP)八种方法,对各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区别与联系、可分解性、权重结构、优缺点、满足的公理原则及适用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与评述,以便在现实中更加恰当地选用合适方法展开研究,客观反映空间经济分布结构的时空演变特性,为实证分析和政策探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