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6-11-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朱小会,陆远权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中国区域经济波动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分解为产能过剩因素和价格扭曲因素,利用199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价格扭曲在产能过剩与经济波动的影响路径上具有中介效应;产能过剩、价格扭曲均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价格扭曲程度与异常经济波动正相关;通货膨胀和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全要素生产率和FDI与经济波动显著负相关。因此应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反应真实、灵敏的价格信号机制,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抑制通货膨胀水平与金融发展程度,适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FDI所占的比重,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 金春雨,王伟强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7-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政府跨期预算约束视角下推导得出财政可持续性检验条件,并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1952~2015年我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我国财政收支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52~2015年我国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但财政收支的长期均衡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财政失衡态势较为严重;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和2012以来的经济“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规模较为均衡;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财政赤字率的持续提高并未对我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收支调整行为与“财政同步假说” 相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为此,从长期来看,为了保证我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政府可根据未来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适时的将财政政策从积极向稳健调整,并从财政收支两方面采取措 施,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 唐成千,莫 旋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6-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经济的运行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走势和波动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影响重大。由于GDP的增长率是按季度度量的,而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增长率都是按月度度量的,因此本文利用混合频率数据抽样模型(MIDAS),并结合中国经济有巨大波动性的事实,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和短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IDAS模型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预测精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投资增速的放缓和出口增速的下滑是引起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三驾马车” 思路,推进供给侧改革,以保持中国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 综合论坛
  • 吴 凡,刘雪娇,谢文秀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33-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中西部地区17个省市2000-2014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共同前沿数据包络方法(MetaFrontier-DEA)测算非传统地理划分下的中西部区域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在新分类下,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均存在下降趋势,说明该地区能源效率利用状况亟待改善;中西部省份之间存在能源效率差异,区域间的技术落差比率差距导致了区域间能源效率差距拉大。本文利用Tobit模型探究了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政府规制、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解释变量对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存在影响,但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根据回归结果,本文提出中西部地区在加大城市化进程时,须提高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并且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治理支出等政策建议。
  • 何元斌,王雪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39-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 措,是深受广大老百姓拥护的惠民工程。住房关系民生,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目标偏差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加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缺 陷,致使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效率降低。文章将在总结政府干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 过博弈论分析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借鉴国外政府 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途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 王君美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4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规模化生产制造主导的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多因素制约,经济发展向创新技术导向的增 长模式转型成为当前迫切任务。本文探讨引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创新驱动,从市场视角研究创新驱动引导 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路径,提出加大高新技术股票融资力度、鼓励横向兼并推动创新技术应用、发展创新技 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推广产业化多层次教育等建议。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王 弓,叶蜀君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5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 “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三个子系统,并考察三者协调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中的莫兰指数研究判定上述协调性为空间负相关。该研究结论表明,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在现阶段会出现各个城市群内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的协调度在群与群之间呈现反向影响,某一城市群的三系统协调性,会受到周边城市群协调性的反向扰动。文末对该结论给出了现实解释。
  • 刘 浩,马 琳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59-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一直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本文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和可比GDP构建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量化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分别从失衡溢出特征(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和外溢效用距离(SDM空间计量分析)探讨经济发展失衡的溢出效应,量化评估经济发展热点的正向外溢和经济发展冷点的负向外溢。结果表明,(1)不同评估尺度下京津冀地区经济失衡溢出都有总体相似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地域性特征,先呈显著集聚后趋于离散,大致形成1992-1999年和2000-2013年2个时段与60km和100km左右为界3个地段。1992-2000年不断显化的经济失衡在2000年以来不断弱化。2000年以后区县区划对区域经济失衡趋于加剧。(2)经济热点的正向溢出和经济冷点的负向溢出有明显差异,经济冷点负向溢出距离约为130km,120km距离内的经济热点有明显虹吸效应,正向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区域虹吸效应距离从20世纪90年代的95km外延至21世纪初的115km左右。
  • 闫超栋,马 静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67-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设置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LesageandPace(2009)提出的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信息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活动受其他与之相近空间特征地区的影响;三种空间权重下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内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在018-025之间,但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小于信息化的效应水平;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潜能需要进一步释放;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间接效应抵消了负向直接效应,因而总效应表现为促进。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刘海云,廖庆梅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8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2001-2011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此来考察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中国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越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越低,中国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越大。子样本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较发达国家而言,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促进作用更大;分技术层次进行分析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中国各技术层次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都有促进作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促进作用不显著。
  • 齐俊妍,陈 娟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9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视角,以Eaton和Kortum模型(2002) 为基础,采用进出口国家的国内生产总 值、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距离等变量共同构建了一个类似于引力模型的方程。研究表明,贸易国间的距离、 共享边界、区域贸易协定PTA影响了双边贸易流量,贸易国的价格、工资、技术水平是影响贸易相对竞争力和 开放程度的主要因素,一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提高技术水平等措施促进贸易发展潜力的提升。
  • 徐 娜,齐 欣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99-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最优生产决策动态模型,采用世界银行企业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企业具有较强市场控制力时,上下游投资呈替代关系,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越接近上游,股权模式生产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当企业的控制能力较弱时,投资呈互补关系,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越接近上游,非股权模式生产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选择,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位置和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 财政与金融
  • 聂富强,周玉琴,陈 飞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06-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本文试从信息源的选取、专家选择、文本意见提取和指数 合成四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的监测框架,并通过选择并挖掘数名财经专家意见验证其可行性。此 外,通过选择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19个宏观经济指标建立传统金融安全指数,验证专家意见指数的灵敏性。 结果表明,基于网络舆论构建的专家意见指数对金融安全进行监测具有可行性,并且灵敏性更强,为中央银 行金融管理部门新型金融危机及时性决策提供一种思路参考。
  • 王维安,王烨敏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16-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基于交易、谨慎和资产组合等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迭代模型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广义货币替代的形成机理,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速、外债水平、财政状况、利率、本币汇率、本币预期贬值率、通胀、社会政治和政策制度等因素会通过改变人们对本币的信心来影响货币替代;而后本文用多个案例研究了社会政治和政策制度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认为其他情况不变时,不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或多变的政策制度会增加货币替代程度;然后本文选取了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的5个代表国家,做了货币替代率与以上各因素的基于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都是货币替代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它们都会影响货币替代的程度;最后本文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政策建议。
  • 梁永礼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28-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金融安全指数,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状况,并重点分析新常态下金 融风险来源,针对性提出防御风险的对策。文章选取了影响金融安全的16个指标,运用2004年1月~2015年9 月共141个月的月度数据做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金融安全指数。总体来看,金融安全指数的变动 轨迹大致符合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历史变化。最后提出,在新常态下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改革当前金融监 管模式,适应混业经营现实需求。
  • 农业经济
  • 成德宁,李 燕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48-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2-2012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劳 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种植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负相关,而林业比重、牧业比重和渔业比重与劳动生 产率正相关。通过对样本进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分类回归发现种植业比重下降、牧业比重的提升对三大 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均有益处,但是渔业和林业比重对三大地区劳动生产率影响各不相同且与全国层 面的结果不一致,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状况,因地制宜。
  • 研究述评
  • 傅 强,李四维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6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收敛性假说为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一国之内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提 供了一种基于时间趋势的描述。该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以及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 文将经济增长与经济收敛作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进行述评,对经济收敛性的内涵界定、理论基础及实证方法的 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归纳,重点关注经济收敛性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增长五 个进展阶段的收敛性特征。本文认为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各国各地区间经济$长速度之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也 关注了因为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的对经济收敛动因方面存在的分歧和差异性,未来该领域的研究 将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或地区的异质性,并讨论引入金融结构等结构性变化因素对经济收敛性问 题的影响。
  • 袁 磊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73-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代际收入流动问题关乎社会公平与机会平等。近年来,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有所下降,呈现阶 层固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代际收入流动问题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剖析代际收入流动 的实现路径,梳理代际收入流动的传导机制,认为其主要实现路径有三条:财富转移、人力资本投资和环境 惯性,分别决定了子代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针对三条实现路径,提出相应建议,促进代际收入流动 性的提高。
  • 江 丽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1): 182-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中国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产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要素与宏观经济 的波动之间关系怎样,现有研究程度如何?本文通过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以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DSGE)的文献研究为主线,从对DSGE模型的部门构建、不同的外生冲击以及房地产相关政策对经济波动 的影响归纳总结现有文献中房地产、土地要素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并提出住房需求、土地要素和货币政 策(利率)的传导机制。最后做出小结认为加入房地产部门(或考虑土地要素)的DSGE模型有研究价值并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对房价和地价及房地产与土地关系的决定因素的思考;(2)考虑金融中介自身 的约束性条件;(3)模型基本参数设置有待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