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01
  

  • 全选
    |
    宏观经济
  • 曹国华,杨俊杰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汽车因其在节能减排上的优势已成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新兴增长点。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政府补贴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通过构建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汽车消费者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策略选择和政府是否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激励的策略选择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对影响该动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使演化博弈的策略向社会福利最大化所期望达到的最优目标收敛。
  • 卢阳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建立1978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VAR模型实证比较分析了全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的层面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显著的影响。信贷量对Moore指数的影响是先下降后上升,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对CPI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影响几乎都是上升,并且持续的时间同样较长。但是从各地区的层面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却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对于信贷政策最为敏感,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CPI增长率的最大,对于GDP增长率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而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对CPI增长率影响不大,但是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却是显著正向的。
  • 魏 鹏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8-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国际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以及内部的经济下滑压力,传统的需求端的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 为继,我国必须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经济转型要求。本文选取2004-2015年省 际面板数据,论证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结论表明要素投入难以促进经济中长期增长,供给侧结 构创新改革是大势所趋。文章分别从政府制度创新、供给主体创新和市场创新多角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 供政策建议组合。
  • 宋 炜,周 勇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28-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效应。研究表明:东 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中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正向效应不显 著,西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进一步将收入差距门槛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 当东、中、西部收入差距门槛阈值分别低于31295、44377和50639时,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产 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节能,实施差异化的能源发展战 略,善于利用收入差距倒逼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高层次转化,才是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江小国,洪功翔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36-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手段交替发 挥主要调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需求拉动乏力、资源环境约束达到临界状态、人口红利消退、供需 错位突出、技术进步不足等发展瓶颈,同时需求管理政策边际效益在递减、后遗症在不断积累,迫切需要从 供给侧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突破对现行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红利,这是我国推 进全面改革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综合论坛
  • 付云鹏,马树才,宋宝燕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4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2004-2012年中国30个地区居民城乡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乡 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 了人口规模、消费结构、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人口规模、消 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最后针对城乡居民消费的不同特征,提出节能减 排的政策建议。
  • 孙 烨,吴昊洋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间的行为扩散包含多个步骤,涉及董事、董事会和企业多个层面。本文在整合现有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多层互动理论模型,能够将微观和宏观因素结合起来,从个体特征和组织特征多个维度逐步分 析董事会联结对行为扩散的影响。在董事会联结传递行为信息的过程中,联结董事提供信息的动机和促进信 息传播的能力等个体层面特征影响联结董事会之间行为信息的转移程度;在董事会接受行为信息并实施的过 程中,董事会和企业的组织层面特征决定董事会对相关行为的接受程度;个体层面特征之间、组织层面特征 之间以及个体层面特征与组织层面特征之间还可能会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改变行为扩散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 论丰富了董事会联结视阈的相关文献,在区分董事异质性和避免单一层次模型的聚合错误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 巫景飞,郝 亮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57-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升级 的微观机理及其制度基础。文章认为,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企业升级,也即社会中的企业普遍更有意愿进行创 新投入。现实社会中,由于政府扮演角色的差异,导致企业升级的意愿有所不同。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 文章得出两个推论:(1)政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强,越有利于产业升级;(2)政府掌控市场资源的 能力越强,越不利于产业升级。随后,文章运用中国2001—2010年10年30省市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 了实证检验。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最后指出,转换政府职能,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减少对各类要素资源 的价格扭曲将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制度基础。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李怡达,余华义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80-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拓展,详细分析了集聚效应和拥挤效 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和房价因素引入拥挤函数对拥挤效应做了进一步的细 化,并将拥挤函数纳入增长函数,来构建分析稳态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城市规模最后都会收 敛于适宜规模,适宜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它跟城市经济状况,房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关,行政等级也会 影响到城市的适宜规模。文章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2003-2012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理 论模型的基本吻合,房价和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不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做了进一步 分析,发现不同行政层级城市适宜规模的特点。
  • 刘安国,马睿娟,王美艳,杨开忠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框架内用技术创新、递增报酬、运 输成本以及这些因素的消长解释区域发展差异。我们针对2014年中国270个地级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 报酬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 (1) 城市劳动产出弹性与城市技术水平或创新能力正向关联; (2)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口密度正向关联,与运输成本负向关联; (3)270个地级城市中有267个城市的规模弹 性值大于1,表明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4) 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 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依东、中、东北和西部顺序梯度递减,这为杨开忠(2001) 解释中国四大经济地带发 展差异的“西部空间格局不经济”说提供支持。
  • 刘艳春,孙 凯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97-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78-2014年辽宁省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清晰的刻画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程 度城市化水平阶段动力因子中各个指标变量对于城市化水平作用的强弱及方向。研究发现:内源力对城市化具 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力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行政力和外向力作用强弱及方向是由其内部所含的各个因素共 同作用决定。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加快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有力措施,为制定辽宁省持续、高速发展战略 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韩立达,牟雪淞,闫俊娟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05-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城镇化为解释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基于2000—2015年四川省数据对前两者分析后者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城镇化有持续正向推动作用;创新提出零净流出人口假设,探索空间上省外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省内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此假设下四川省人口城镇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数据,对“十三五” 期间四川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估算,得出2017—2018年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会突破50%。最后提出四川省应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升级产业结构、注重产城融合等办法加快人口城镇化。
  • 陈秧分,何琼峰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13-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增强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协调性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分析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3年分省统计数据,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与面板数据分析模型,评估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三者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但城镇化、工业化并未必然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进城未落户、生计转变能力较差的农户越难以进城落户、农民主要受雇于规模化程度较低而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行业、粮食主产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约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依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来降低城乡边际报酬差异的理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建议通过促进常住人口市民化、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等途径,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三者良性互动。
  • 任崇强,翟国方,李莎莎,陈 伟,吴云清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21-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的经济系统。文章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采用动态耦合演化模型,从演化速度、系统内外的耦合度进行时序和空间的系统演化分析。讨论和结论得出,2000-2013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结构系统在时序和空间演化上处于较长时期的波动和不稳定状态;经济波动系统在时序和空间演化上呈现出与全国严重不协调的状态;经济基础系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下降的倾向;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依赖较大;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与全国存在互动向上的演化倾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刘 俊,张亚斌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30-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向纵深推进,贸易便利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因此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同时基于空间计量引力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其与中国贸易流量影响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总体上呈现“欧洲最高,东亚较高,中间最低” 的“U”型空间特征各国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对外依存度、贸易便利化等因素对其与中国的贸易流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均GDP差距、贸易距离在空间上对贸易流量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地理加权分析结果表明,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的贸易效应在空间上差异显著,且表现出自西向东的空间梯度特征。
  • 郭 璐,田 珍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38-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不同来源国的外资企业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相对应选出的四位细分代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测度,运用投入主导的Malmquist指数及半参数最小二乘法(STLS) 分析了FDI与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D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升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在技术效率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包含FDI投入约束的DEA效率平均值要比不包含FDI投入约束效率平均值有所提升,并且包含FDI投入约束的有效DMU数目更加明显。所以继续鼓励外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取的,并且,研发、资本密集度、人均资本、出口额越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越明显。
  • 龚新蜀,乔姗姗,胡志高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45-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潜力、贸易非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体现在不同贸易领域,差异较大;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效率空间分布不均,并在金融危机后缓慢回升;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贸易潜力较大,拓展区次之,重要区潜力较小;自由的经济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高效的通讯及互联网接入对降低贸易非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 王方方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55-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内外形势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各种战略平台的优势整合,进而构建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关系的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地区合作和全球化进程,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平台经济日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关注的焦点之时,本文从经济理论与政策实践强化平台优势整合对于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性。基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的整体判断,从商贸、区位和政府中介平台维度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水平提升的构建思路、阶段战略与政策建议。
  • 财政与金融
  • 黄德春,徐慎晖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60-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39个城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金融数据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存在金融集聚现象;(2)银行业和保险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3) 证券业的经济杠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陈 麟,朱 莉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68-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以及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式,就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国内的消费者物价水平;而从短期来看,汇率波动与各变量之间呈现出比较低的正相关性,即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会引起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小幅上升。
  • 理论经济
  • 张江山,张旭昆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77-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来,能源回弹效应已成为能源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既有研究仅从局部均衡视角关注行业或部门层面的能源效率与回弹效应,缺乏一般均衡视角的整体分析。本文通过构建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重新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层面的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具有差异:短期会出现逆反效应,长期回弹效应的类型取决于非能源产品和能源生产过程中能源效率弹性与劳动效率弹性之比。本文克服了传统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节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政策制定者制定能源政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 赵 昆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1(10): 185-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体制改革的下一步既在财政体制之内,亦在财政体制之外。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财政体制自身的优化问题,而是要与国家治理相对接,在现代财政的要求下打造现代的财政体制,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因此,除了要继续坚守已有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外,还要着力破解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各种现实障碍。由于各级政府是财政体制的行为主体和人格化代表,又因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基本制度支撑体系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在注重体制机制优化的同时,将对财政体制改革的分析由体制机制自身前移至财政体制的行为主体并后移至财政体制有效运行所需的制度支撑体系,从而构建“体制机制-行为主体-制度支撑”财政体制改革的三维联动框架,更加关注各级政府行为选择和制度支撑体系对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